中廣網呼和浩特5月7日消息 內蒙古自治區對沙漠不僅是治理,更重要的是開發,一批企業以轉化沙生植物為主,在5大沙漠和5大沙地周邊擺開10個產業化戰場。目前,全區從事沙產業開發的企業已達84家,實現銷售收入69.77億元,帶動農牧民12萬戶,出口創匯4118萬美元。
發展沙產業,源于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構想。早在上世紀60年代,他在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從事研究工作時,發現沙漠戈壁并不是一片荒涼,而是有不少其他地區沒有的動植物,于是提出“發展沙產業”。當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等企業率先向沙漠進軍之時,錢學森又親筆寫信給予指導,指出沙產業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沙漠戈壁,通過“多用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技術路線搞農業生產,進而實現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鏈,達到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
位于庫布其沙漠邊緣的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原來只是從事羊絨加工,風沙的肆虐使企業開始關注生存環境。此前,當地農牧民種植沙柳,使這一地區的沙害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但沙柳有其獨特的生長規律,即三年必須平茬一次,平茬后單株生長范圍比以前增長8倍,不平茬還會枯死。由于沙柳得不到及時轉化,“綠色銀行不能變現”,農牧民種植沙柳、平茬沙柳的積極性得不到支持,生產、生態和生活還是在低水平徘徊。東達蒙古王集團適時進行產業化開發,投入3000多萬元支持沙柳基地建設,實施“林紙一體化”項目。組織起鄂爾多斯(600295行情,股吧)市3個旗的沙區農牧民種植沙柳,種植面積已達70多萬畝。6萬農牧民每年向集團出售100萬噸柳枝,人均增收2800元。集團年產10萬噸的高級包裝紙也逐漸替代了同類進口產品。在東達蒙古王集團的帶動下,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企業家紛紛進入沙產業,綠家鄉,富百姓。目前,全市沙產業企業已達30家,種植沙柳570萬畝,楊柴500萬畝,檸條500萬畝,沙棘50萬畝,甘草200萬畝,麻黃草50萬畝,年產人造板12萬立方米,造紙6萬噸,生產麻黃素50噸,飲品、保健品1.2萬噸。
內蒙古從東到西分布著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齊、巴音溫都五大沙漠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烏珠穆沁、科爾沁、呼倫貝爾五大沙地,總面積11億畝的沙區成了自治區各地企業開發西部的新舞臺。目前,鴻茅集團、飛龍飲料廠、宇航人高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主要轉化沙棘,生產沙棘油膠囊及化妝品。東達蒙古王集團等企業主要轉化沙柳,生產沙柳箱板紙張。寧城集團等企業主要轉化山杏,生產杏仁飲料。赤峰制藥廠和通遼制藥廠等企業主要轉化麻黃草,生產麻黃素。蓯蓉集團等企業主要轉化蓯蓉,生產藥酒和養生液。金駝藥業等企業主要轉化有毒灌草,生產植物農藥。蘭太實業(600328行情,股吧)等企業從鹽藻中提取天然胡蘿卜素,東信公司等企業利用風積沙生產微晶玻璃,眾多企業進軍沙漠,綠了山川,興了產業,富了百姓。(陳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