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08年的新起點上,回眸已經走過的5年發展歷程,人們驚喜地發現,奮起直追發達省區的內蒙古,經歷了從發展理念到發展方式的轉變。無論是政府的決策、專家的論斷,還是“兩會”代表和委員探討發展的熱門兒話題,都離不開一個聚焦點:保護生態環境,營造“碧水藍天”。
戰略決策凸顯決心:我們需要科學發展
韓香蓮代表說:“能源與資源富集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這是內蒙古的特色。歷史上,同類地區的發展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掠奪式開發資源,無節制消耗能源,其結果就是自斷可持續發展的后路。以史為鑒,我們再也不能重走別人的老路。”
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這是科學發展的呼喚,也是和諧社會的吶喊。翻開自治區“十五”計劃,相關的表述赫然入目:堅持工業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并舉,生態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并重,城市污染治理與農村生態環境并抓,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全區各地實施這一戰略決策的力度到底有多大?透過兩組數據可以略見一斑:2003年到2007年,全區環保執法專項行動共出動人員7萬余人(次),檢查企業1.75萬家,查處違法企業2190家,關停取締違法排污企業882家,掛牌督辦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案件178件;2003年到2007年,經國家和自治區環保部門批準的各類建設項目環評報告書893份,全區大中型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達到99.4%,已建項目環保“三同時”執行率達到99.43%。
2007年,自治區先后9次召開節能減排專題會議,頒布了6項行政規章,制定了5項經濟政策。法制建設和依法行政相輔相成,節能減排緊鑼密鼓,碧水清流和藍天麗日共同見證著古老草原的嶄新崛起。
治理成果揭示真理:經濟環?梢噪p贏
這是2007年全區環境報告中一段令人欣喜的記錄:2003年到2007年,全區工業廢水達標率由63.93%提高到76.97%,城市污水處理達標率由35.29%提高到46.54%。全區城市空氣綜合污染指數比5年前下降0.8個百分點,空氣質量良好和較好級別的城市逐年增加。
與工業污染防治同步,全區生態保護也喜訊頻傳。到2007年底,全區自然保護區總數達到190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2個,居全國第一位;全區建成生態示范區29個,其中國家級示范區8個,呼倫貝爾市成為全國最大的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人大代表高文志說:“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是科學發展。今天,全新的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催生了循環經濟這個時代的寵兒。我們欣喜地看到,包鋼、包鋁、蒙西、烏蘭水泥,這些叫響全國的知名企業,在企業內部形成了資源循環利用的格局,實現了清潔生產和節能降耗,被列入國家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
位于烏海市、鄂爾多斯市和阿拉善盟交界處的“小三角”經濟區的變遷,印證了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的魅力。上個世紀90年代,這一地區依托資源招商引資,先后建起了5個高耗能工業園區,一度曾成為聞名全國的工業污染重災區。2003年,5個工業園區相繼開始污染治理,僅烏海市就關閉32家小焦化企業。神華集團在西來峰工業園區投資建設的30萬噸煤焦油深加工、100萬噸搗固焦和180萬千瓦煤矸石發電項目,就地消耗掉煤焦油、粗苯和煤矸石等昔日的“廢料”,年產值可達150億元,還能安排7000多人就業。
全新措施發出信號:節能減排常抓不懈
人大代表司永濤說:“成就固然可喜,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區的產業結構以資源和能源加工型為主,GDP增長速度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工業經濟增長速度超過30%,實現并且保持經濟與環保雙贏的任務十分艱巨。此外,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的陳舊觀念,在一些地區還有一定市場,直接影響著節能減排工作的深入開展。”
人大代表的擔憂不無道理。2007年,我區的節能減排工作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污染物排放僅僅降到了2005年的水平。國家確定我區“十一五”期間的減排指標,5年的任務要在今后3年內完成,時間緊迫且任務艱巨,沒有堅定的信心和超常的措施,很難完成減排任務。
面對現實的困難和挑戰,自治區政府和環保部門確立了今后5年的環保和節能減排目標:90%的主要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基本達標;60%的主要城市空氣質量好于II級標準的天數超過292天;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13%以上;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控制在27.7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40萬噸以內;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二級)達到60%。這是一組沉甸甸的數據,每一個指標都飽含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深刻內涵。
2007年,自治區政府成立了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減排指標納入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對環保和節能減排工作不力的領導班子實行了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這是一個強有力的信號:節能減排必須常抓不懈,一定要讓“碧水藍天”作證,內蒙古將踏著科學發展的時代旋律闊步前行。
點擊進入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