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北疆,白雪茫茫,寒風刺骨。在這個季節里,駐守在額爾古納界河邊的中俄兩國邊防軍人要在冰封的界河上進行一次聯合行動——“闖冰道”。
“每年的12月初,中俄兩國會共同推冰道,并共同使用冰道巡邏執勤。”內蒙古軍區邊防某團團長韓紅衛說。
“闖冰道,就是在凸凹不平的冰面上推出一條可以行駛的路。”韓紅衛說,秋天的額爾古納河川流不息。嚴冬時節,寒流使河面迅速凍結成冰。上游與下游的冰塊相互擁擠,河面上冰排、冰峰縱橫交錯,車輛難以通行。
而冬季的大興安嶺,長期積雪不化,公路上的雪被車輛壓得又厚又瓷實,車行駛在上面極易打滑。特別是一些路段緊靠高山,山上暖泉常常順著路面流過,天氣一冷隨時結冰,路面上結成大冰包,最長達1公里半,車很容易就會滑到路邊20多米深的溝里。
“深冬的額爾古納界河凍得像一個大冰場,足以承受車輛在上面行駛。”2000年就在這個團邊防會晤站工作的參謀杜建華說:“我們用載重量大的汽車將冰凌壓碎,再用推土機推掉冰凌,冰面就平多了。”
中俄雙方聯合“闖冰道”是從2002年開始的。“以前額爾古納河一直有兩條冰道。”韓紅衛說,每年冰凍季節,雙方各自運用機械和人工,在自己一方冰面上開出一條冰道。
由于界河冰面受水流及地勢結構影響,冰層中會在不同地方形成暖層冰和空膛冰。有時在我方一側,有時在俄方一側,這給部隊巡邏執勤帶來極大的不便。
“空膛冰就是上面一層薄冰,下面一層,中間是空的;暖層冰是上面有一層冰,下面就是界河水,由于冰的厚度不夠,往往會讓車輪陷進去,甚至會掉進冰窟窿里。”杜建華說,2007年他隨部隊領導途經冰道時,車輪就掉進冰窟窿里,幸虧后面的車輛及時救援。
2000年,中俄雙方代表機構在一次會談會晤中,俄方首先提出聯合闖冰道的設想,即雙方合力推出一條冰道,雙方共同維護和使用。這一互利互惠的建議得到中方代表積極響應,中方代表迅速制訂方案,向上級報告。上級有關部門對這一“雙贏”的設想給予了充分肯定。隨即,雙方就聯合闖冰道的具體細節進行磋商。
“第一次‘闖冰道’的場面很壯觀,俄軍派出了大型推土機。”當時還是少尉參謀的杜建華參加了中俄第一次聯合“闖冰道”。“在茫茫無邊的雪原中,隨著推土機一點點開進,一條冰路蜿蜒地向遠處延伸,兩邊堆起約80公分高的冰堆在陽光下熠熠閃耀,分外醒目。”
在共同“闖冰道“期間,兩國軍人相處十分融洽。“午餐時我們帶著饅頭、肉塊、咸菜,俄軍拿著列巴(一種黑面包)、肉罐頭,大家吃得很香,氣氛也很熱烈。”
“闖冰道”結束后,中俄雙方對冰道共同驗收,之后會形成機要備案。
韓紅衛說,由于協議規定只能由中俄兩國的邊防軍人和軍車使用,因此,這條冰道也就成為一條特殊的“兵道”。
在這條“兵道”上,中俄兩國邊防軍人用積極的行動展示了誠意和友善。巡邏相遇時,雙方會相互致意或鳴笛示意,遇有特殊路段,還會主動相讓;為了便于了解巡邏情況,俄方在“闖冰道”時每推出一公里就會豎個牌子,標明公里數;巡邏時發現冰道有暖層冰和空膛冰時,會樹個木桿,并用俄文提示。當中方軍人發現類似情況時或掌握其他一些在冰道上需要注意的信息時,也會及時通過邊防會晤的方式通知對方。
“中俄聯合‘闖冰道’不僅提高了兩國邊防部隊的巡邏執勤效果和管邊控邊能力,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兩軍的交流。”韓紅衛說。(王經國、張汨汨、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