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在內蒙古大地,你會發現,許多地方的中低產田和荒坡堿灘上不見了莊稼,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林木或一簇簇沙棘、檸條,地上是茂密的草叢。如果細看,綠色掩映中隱隱還殘留著往日耕種的痕跡。
退耕還林是國家為改善生態環境、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決策,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大工程,是我國迄今為止政策性最強、涉及面最廣、投入最大、農民得實惠最多、群眾參與度最高、影響最為深遠的林業生態建設工程。
“退耕還林是個寶啊!我家退了43.5畝地,每年可得退耕補助6960元,全都打到了這個卡里了。退耕前,山坡地遇到好年景還能收點糧食,旱了連種子也收不回來,雨水大了秧苗就被沖下了坡。現在好了,旱澇都不怕,林下能種點農作物,還能打飼草發展養殖。今年我家的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記者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大紅城鄉紅山口村采訪時,村民白虎占手拿退耕補助“一卡通”高興地說。
從2000年起,呼和浩特市在清水河縣、武川縣開展退耕還林試點工作,2002年全面啟動。至2007年底,全市退耕還林266.37萬畝,超額8萬畝完成了退耕還林總任務。林業產品在后續產業中得到開發,全市栽植檸條12萬畝,每畝成林檸條可年產枝梢830公斤,每公斤按0.2元計算,12萬畝檸條年可創收2000萬元,為退耕農戶人均增收380元。
內蒙古自2000年退耕還林試點以來,國家累計安排內蒙古退耕還林總任務3957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1383萬畝,荒山荒地造林2364萬畝,封山育林210萬畝。截至2007底,國家累計投入129億元,其中,種苗造林補助費19億元,糧食和生活補助110億元。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涉及全區12個盟市的96個旗縣、627個鄉鎮(蘇木)、10018個行政村,涉及農戶151萬戶、人口591萬人,占全區農業人口的43.9%。為實現“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的總目標,全區各地在工程實施中,合理選擇造林樹種及模式,充分發揮退耕還林地的利用價值。
據2007年自治區營造林綜合核查,歷年退耕還林完成面積保存率為96.8%,其中退耕地保存率為99.2%,荒山荒地造林保存率為93.8%。全區退耕還林效益監測數據表明,退耕還林工程區林草蓋度由退耕前的15%提高到70%以上,退耕地的地表徑流量減少20%以上,泥沙量減少24%以上,地表結皮增加,防止了沙質耕地的進一步沙化。
不僅如此,退耕前,退耕戶人均年收益1512.4元,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后,農牧民創收的路子拓寬了,退耕戶人均年收益達到了3014元,是退耕前的近兩倍。同時,退耕還林工程也為農牧區的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平臺,促進了大量資金和先進技術流向工程區,使工程區內由糧食作物為主的粗放農業向設施農業、節水農業、林果業、畜牧業、中藥材和觀光旅游等產業過渡,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把農村勞動力從耕種低產低效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上解放出來,從事效益高的林果業等多種經營或直接外出務工,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據了解,退耕還林后,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還會持續向退耕戶提供退耕補助。目前,內蒙古退耕農戶已人均獲得退耕補助1860元,在2008年-2021年間還將人均獲得2843元。2008年-2015年間,國家還將每年投入內蒙古鞏固退耕還林工程成果專項資金9.6億元,主要用于解決退耕戶的長遠生計問題,讓退耕農戶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方弘、闞麗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