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呼和浩特5月23日消息 汶川大地震造成罕見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災區青少年有的失去了親人、同學和朋友,有的受傷致殘,心靈遭受重創。關注這些青少年的心理康復,輔導他們進行適當的心理調適,對于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勇敢地面對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日,自治區團委決定組建“12355災區青少年心理康復援助專家志愿團”,赴地震災區開展心理康復工作,并且招募志愿者。記者5月21日了解到,呼和浩特市維和心理咨詢中心的王云霈、吳作民、許夢梅、朱新琴和唐曉燕5名心理咨詢師成為志愿者,他們將于近日赴災區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康復援助。(北方新聞網)
記者親歷:感受地震后可怕的“心理恐慌”
廢墟、尸體、泥石流、余震……連日來,記者在災區目睹了太多可怕的場面,然而來到醫院,來到災民安置點,卻會讓人陷入更大的悲痛之中。那些失去家園和親人的群眾,那些經歷了地震的人們,已陷入噩夢而無法自拔。他們哭泣憤怒,悲痛欲絕的表情讓人難以忘卻。地震的可怕在于一時,而這種災難記憶卻有可能影響他們的一生。
5月14日,綿竹市東汽中學遇難學生陳竹的父親在安慰悲痛不已的妻子。 新華社記者王建華攝
“我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了!”
南壩鎮的彭國軍身體殘疾,他守護在從廢墟中救出來的妻子的病床旁邊,目光呆滯。醫生把一個手術單子遞給了他,決定馬上就要給她妻子截肢。他沒有安慰妻子卻在一旁嚷嚷著:“如果小孩救出來是殘疾,還不如死掉,他不死我也讓他死!”他的兒子至今下落不明,妻子聽到這話更加心痛,因為她也將成為殘疾人。“我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 彭國軍幾近崩潰。
站在他旁邊的是唐山過來的心理咨詢師李麗娜。“你瘋了也改變不了現實!”她說這話時略微帶點火氣。李麗娜是14日來到北川做志愿者的,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對受災群眾進行心理干預。
彭國軍冷靜下來的時候,李麗娜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了。“老哥,讓我們聊聊天吧。”從地震之后,還沒有人跟他說說話。“你就大膽地把當時最痛苦的記憶說給我!” 李麗娜引導他發泄。
講述完可怕的記憶,彭國軍又說起了他成長的經歷。他從小就因殘疾而自卑,還經常遭受欺負,幼年時的心理陰影至今影響著他,他又怎忍心再看到妻兒殘疾?
5月14日,在什邡市洛水鎮,一位母親試圖喚醒已經遇難的孩子。 新華社記者李剛攝
5月13日,在四川綿竹縣漢旺鎮,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在痛哭。新華社記者 李曉果 攝
2個小時過去了,彭國軍把內心的傷痛都說出來了。李麗娜便開始進行第二步心理疏導,從認知角度干預他:“你要承認現實,咱們瘋了也改變不了現實。” 彭國軍堅毅的面龐上淌滿了眼淚。
忽然,他又歇斯底里叫到:“我要取回家里的10萬元錢,你們唐山大地震時有人能找回東西么?” 李麗娜說,地震之后很多人都會想找到丟失的東西,因為他們不知道失去一切之后怎么生活。李麗娜告訴他:“現在你應該比我更加認識到沒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了吧。黨和政府不會丟棄我們的。”
一個上午過去了,彭國軍似乎稍微穩定了一點,他說:“不管咋樣我都要好好對她(妻子),把家建好。”聽到這個承諾,李麗娜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盡管如此,她仍然放不下心,因為這個心理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此時她不得不放下他而去給其他人提供救助了,在不遠處就有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一直在哭鬧:“有鬼!”
“幫我也發泄一下吧!”
綿陽市中心醫院的心理咨詢師吳孝萍,正在給安置在醫院帳篷里的受災群眾進行集體心理疏導,這時一個在路邊執勤的警察跑過來求助:“幫我也發泄一下吧!”這個警察說,每天上班都看到那么多的傷員,看到受災群眾的眼淚,聽到120不斷鳴笛,回到家里電視上都是災難時的畫面,雖然自己沒有失去親人,但是同樣感覺恐懼。“我腦子都僵硬了”他苦惱地說。
在綿陽市中心醫院,很多手術室都被挪到了外面的帳篷里。“目前救治傷員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不斷的余震,余震給人帶來持續的恐懼。” 綿陽市中心醫院院長王東說。19日晚上,抗震救災指揮部傳來將有6至7級余震,醫院當時一片恐慌和混亂。“手術不得不停止下來,趕緊把傷員轉移到帳篷中, 如果再這樣震下去,我也心驚膽戰……”
5月14日,在什邡市洛水鎮,一位母親試圖喚醒已經遇難的孩子。 新華社記者李剛攝
5月13日,在四川綿竹縣漢旺鎮,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在痛哭。新華社記者 李曉果 攝
“心理救助成了當前的大問題。”王東說,不僅受災群眾和傷員需要心里救助,醫生也很需要“發泄”。“昨天我也跟瘋了一樣,跟我們的護士發了很大的火。” 王東說,連續多日投入到救治一線,醫護人員透支體力,而且精神高度緊張。” 每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的他,顯得十分疲憊和焦急。“生命接力棒傳到我們這里,再苦再累也容不得半點懈怠。”除此之外,在這個醫院里還安置了大批災民。“在大災大難面前,社會責任就要轉移,醫生有吃的,就得讓災民也得有吃的,壓力太大,我也想宣泄,想嚷一下。”
需要心理救助的群體確實很多,記者在災區遇到一個同行,他說有自己點支撐不下去了,很多時候都不想動筆寫稿子,晚上做夢都會回放白天在災區見到的情形。
5月15日,木魚中學學生白妤蔓的父母(前)在女兒的遺體前悲痛萬分。在汶川地震中,四川省青川縣木魚中學275名學生死亡,30名學生下落不明。 新華社記者 陶明攝
在北川災區的內蒙古衛生廳醫療救助隊隊長白寶玉分析,本次地震災難的心理受災人群除了直接卷入地震災難的人員,死難者家屬及傷員,以及與之密切聯系的個人和家屬,都可能有嚴重的悲哀和內疚反應,需要緩解繼發的應激反應。”“我們這些現場救護人員以及那些幫助進行地震災難后重建或康復工作的人員或志愿者也會有心理障礙。”
“安靜地聽他們說說話,也是一種療傷”
5月19日,在綿陽市九洲體育館,一名心理輔導者把一位小朋友緊緊摟在懷中。 新華社記者 江毅 攝
災區的一些地方還沒有把心理救援提到一定高度。記者在安縣雎水鎮的受災群眾安置點根本找不到一個心理醫生。
“心理救助和生活安頓同等重要,需要同步進行。”李麗娜說,可以通過讓災民講述來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鼓勵他們把地震時看到的、聽到的都說出來。“如果不及時進行心理干預,這些人可能在很長時間里都會有心理陰影。鼓勵他們說出來,可以讓他們的心靈創傷慢慢愈合。”
吳孝萍說,當前災區兒童、青少年是救助重點。他們缺乏足夠的認知能力,受到的刺激更大,如果處置不力,負面的心理癥結會成為他們今后成長的障礙。“尤其是十幾歲的小孩更需要給予心理疏導,而男孩比女孩心理問題更嚴重一些。”她說,對于經歷災難的歲數較大的孩子,既要讓他們充分抒發感情,教師或志愿者應把自己融入到他們的情緒當中,進行認同和鼓勵。
5月18日,在四川省青川縣,8歲的丁春華(左一)在臨時搭建的帳篷前教小朋友識拼音。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以來,生活在災區的孩子們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目前災區正加緊設立臨時課堂,確保孩子們盡快復課,同時組織教師和志愿者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輔導和各種集體活動,幫助孩子們盡快走出災難陰影。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其實有的時候也不需要十分專業的心理醫生,你可以安靜地聽他們說說話,這也是一種療傷。”李麗娜說。記者在綿陽市中心醫院的一些病房看到,有很多志愿者陪護在傷員旁邊,與他們聊天。在綿陽市九州體育館的一些災民安置點,已經有很多來自各地的志愿者和專業的心理醫生正在與災民通過個體聊天、集體講課等方式進行心理治療。
但記者發現,心理醫生在災區仍然比較稀缺,大批的災民需要心理救援。李麗娜說:“看到他們情緒有些好轉我很欣慰,可是心理干預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按步驟進行,我感覺力不從心。”她本想組織接收心理治療的小孩一起做個游戲,可是沒有太多時間做這樣具體的事情,只能做做眼前一些穩定群眾情緒的工作。(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