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4萬多個鄉鎮中,湖州織里鎮有些特別。
雖然是個鎮,但人口達45萬,接近中等城市規模;雖然沒有得天獨厚的資源,但有中國最大規模的童裝產業集群;雖然流動人口激增、社會環境復雜多元,但新老織里人共建共享美好家園,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62∶1……
在“童裝城”“特大鎮”“小深圳”的外表下,織里的“里子”更讓人驚喜。曾經南太湖畔的“窮鄉僻壤”,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接連不斷創造財富的奇跡、一刻不停追求宜居宜業的夢想,如今更是奮力成長,努力解答千萬鄉鎮在推進城鄉深層次融合發展中遇到的共性問題——
作為城市和鄉村的連接點,城鎮如何激發內生活力?如何完善城市功能?如何增強輻射能力?如何承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鎮織里,正大步向前。
“童裝城”的織里時間
要說誰對時間最敏感,織里人一定是其中之一。剛入秋,織里燈火通明的設計中心、生產車間里,人們就在為明年的春夏季童裝做準備。
“服裝看巴黎,童裝看織里!碑數厝撕敛谎陲棇νb產業的自信,這般底氣,有著充足的實力作后盾?椑镆环昼,能生產童裝2000件,達成網絡交易50萬元;織里一年,童裝銷售額超500億元,占國內童裝市場的一半,有“中國童裝之都”的美名。
飛轉的“織里時間”,讓當地1.3萬余家大大小小的童裝企業不約而同“對表”!案夏_步意味著已經慢了一拍,跑在前面也不忘后有追兵!瘪R偉忠是土生土長的童裝經營戶,20年線下打拼后,他成為織里涉足跨境電商第一人,經營的“布衣草人”僅海外電商市場的日均銷售額就超1000美元。
“織里是一個充分競爭、合作、共享的大市場,分工協作最緊密、反應速度最快。”寧波人陳華姣到織里“二次創業”,在美國從事童裝行業的女兒胡群雅被吸引到此,母女倆創辦“弗蘭尼爾”品牌,與國內一線服裝品牌合作,做供應鏈整合,在業內小有名氣。
在織里,企業和產業的活力展示著小鎮特有的韌性。從改革開放初期家家戶戶踩縫紉機、全國各地跑市場開始,“農民創業”歷經艱辛,“織里童裝”聲名遠揚。
生產園區、面輔料市場、線上交易、設計中心、設計大賽……縱觀近年來織里童裝的業態和模式之變,每一步都踩在了點子上。童裝雖小,但織里在波折中實現新飛躍,在方寸間做出大生意。
“‘八八戰略’其中一條就是‘進一步發揮塊狀特色產業優勢’,織里人做強童裝產業的信心始終沒有動搖。我們把童裝產業看作織里整個產業生態的基礎,把童裝產業發展帶來的人口集聚效應,看作未來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源動力!眳桥d區委常委、織里鎮黨委書記寧云說。
對產業的珍視,促使織里人一次次撥快“織里時間”。隨著童裝上市企業總部園、中國童裝學院、童裝名品城、產業示范園區、童裝物流園區等“重磅”項目開始落地,織里正開啟新一輪童裝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中國國際童裝之都”。
“特大鎮”的繡花功夫
織里有兩座雕塑,講述著不凡的城市故事。
一座在入鎮口,名叫“織夢”,三名織女背對背挽手成圈,矗立于石柱上,象征織里人齊心建設美好家園;另一座在鎮中心,名叫“涅槃”,一只鳳凰沖破重重束縛,作沖天之舉,象征織里再次騰飛。
織里曾面臨發展的陣痛。12年前,“兩把大火”燒出了產業粗放發展帶來的安全隱患;7年前,一場群體性事件揭開了經濟迅速發展中的社會矛盾。是一關了之還是浴火重生?織里根據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痛下決心進行轉型升級,花大力氣探索創新社會治理方式。
從小村到集鎮、中心鎮,再到浙江首批“小城市”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織里經歷著脫胎換骨的變化。但是“特大鎮”面臨現實問題——中心城區每平方公里人口約1.8萬,是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30多倍,如何克服“鎮”的局限,提升“城”的品質和能級?
織里的回答是:拿出織里人的繡花功夫,精準施策。
有形的變化,是一個個“不打烊”的社區。2014年,織里鎮針對社會管理“小馬拉大車”的矛盾,新設了4個二級街道和2個辦事處,609名鄉鎮工作人員下沉;街道(辦事處)又下設17個社區、34個行政村,賦予社區相應的職能權限,人員進一步下沉,這讓社區不僅有發現問題的“眼睛”,更有了全天候解決問題的“手”和“腳”。
振興街道東盛社區,就擁有行政執法、安全監管、市場監管等6個條線的職能權限。社區書記沈水娣介紹,社區內有24個全科網格,每個網格配備4至5名工作人員,以往“管不著”的流動攤販、違建管控、市政設施、衛生保潔等,現在全都“馬上就辦”,“真正將服務深入到一線、矛盾化解在一線!
無形的變化,是越來越“聰明”的城市。2013年,面對人口激增和產業“低小散”的問題,織里實施“智慧織里”項目——這被列為省政府20個智慧城市建設示范試點項目之一。從一開始,“智慧織里”的研發重點就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安防、安監、人口管理、消防等領域,并起草5項國家標準。
以織里街頭的500多個消防栓為例,支撐它們的是“智慧監管”“智慧預警”“智慧用電”和“智慧用水”四大系統。現在,織里消防栓完好率達到98.79%,消防滅火救援效能提升近20%,做到了“聰明”又“靠譜”。
出自織里的城市管理經驗,正在被推廣和復制?椑锶藳]有止步,正以城市精細化管理為目標,重點解決垃圾分類、裝修管理、交通秩序等十個方面的問題,或許不久就會出現更多的“織里秘方”。
“小深圳”的城市氣質
晚上10時,織里的夜生活仿佛才開始,路上車水馬龍、街上人來人往、商鋪大門敞開,似乎未曾有過黑夜。
“小深圳”,織里人這樣稱呼家鄉?椑45萬人口中有35萬來自全國各地,各種方言、生活習慣、文化的交融,為織里增添了開明開放的城市氣質,人們感受到熱情的邀請:“留下來!”
溫州人李云品,原本只是到織里來進貨,卻被這里的經商環境打動,干脆在織里創建“德牌”,兩年內就在全國開出了1000家加盟店;來自武漢的姜攀,才25歲就在童裝公司帶領團隊,他決心扎根織里,因為這里有最好的舞臺;來自江西的雷歡歡和來自安徽的謝雅文,在設計和品質監控上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有了清晰的職業規劃……
織里是很多人的“夢工廠”,“人”正是織里最大的資本。當大城市開啟“人才爭奪戰”之時,織里瞄準熟練的技術工人、優秀的產業工人,通過人力資源產業園平臺和地校合作項目,進行訂單式、多維度培育,提高產業與人才匹配度,不斷優化人口結構。
不過,織里人深知,僅用產業來吸引人、留住人還遠遠不夠。曾經的織里流傳過這樣一句話——“遍地是黃金,遍地是垃圾”,讓人望而卻步。在經過三輪全省小城市培育試點和入選國家第三批新型城鎮化試點后,織里找到了“核心要素”——產、城、人。
看似普通的字眼,卻是新型城鎮化中急需破解的命題。細看織里近些年的變化,就能發現產、城、人正在相互融合、走向良性互動。
公共資源不夠多,織里重點以童裝產業轉型升級為龍頭,推動老鎮區有機更新,對3800戶城中村、舊城區居民進行搬遷,對3000畝舊廠房進行“退二進三”,拆出的土地主要用于學校、醫院、文體、公園等城市公共服務配套建設;
民生項目不夠全,織里加快推進城市路網、農貿市場、停車場、鄰里中心等項目建設,近年來投資近百億元新建、擴建城市公共服務項目,吳興區人民醫院、吳興區實驗小學、文體中心、利濟文化公園的相繼落成,大大提升了城市品質;
覆蓋人群不夠廣,織里組建新居民事務所,完善流動人口網格化綜合管理模式,每年為近800名新居民子女提供公辦學校讀書名額,創新新居民異地就醫結算制度……
在不久前公布的2017年度全省小城市培育試點考核中,織里鎮名列第一?椑锏睦锢锿馔,有一種力量貫穿始終,那就是敢想敢為、創新創強、開放開明。
期待織里“織”出更美好的未來。(記者 裘一佼 錢祎 毛玫菁)
編輯:
傅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