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的一場急雨,落在距麗水遂昌縣城百余公里的柘岱口鄉五星村岙頭自然村,打在山頭一垅垅鮮綠的番薯藤上,也牽動著鄉黨委書記陳林軍的心。顧不得越下越大的雨,陳林軍打著傘走進“新品試驗基地”,一邊查看番薯長勢,一邊在本子上仔細記錄生長情況,褲腿滿是泥巴。
五星村平均海拔760米,掩于群山環抱中。如今,家家戶戶的田地里都種滿了番薯,村民們忙碌穿行于山林之間,精心呵護著各自的番薯田。陳林軍查看的這片田地,乍看與其他農戶家無異。走近細瞧,每個田垅都插上了寫著“光降解白膜”“光降解黑膜”“透明膜”等字樣的牌子。
就在幾年前,五星村還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常住人口700余人,一半以上青壯年外出打工,只剩老人和婦孺留守村中。“交通不便,農產品賣不出去,村民把大部分的新鮮番薯都拿來喂豬了。”陳林軍說,這一切,直到2013年,遂昌趕街公司走進深山,為全鄉村民開展第一期電商業務培訓后才開始改變。過去無人問津的小番薯,經過精心制作和包裝后變成番薯條,在一根網線的連接下走上城市餐桌。
從那時起,村民葉松旺嘗試開出柘岱口鄉第一家網店,成了年收入10多萬元的銷售達人。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從“打工仔”變身“大掌柜”,全村人開出100多家農特產網店,讓一根番薯條撬動了1100萬元大產值,種植戶人均增收達1.6萬余元,成了遠近聞名的番薯村。與此同時,柘岱口鄉的番薯種植面積也從2011年的1350畝發展到今年的2100多畝,年產值近2000萬元。
銷路打開了,番薯品質也要進一步提升。今年年初,柘岱口鄉與浙江農林大學開展校鄉合作,由農林大學每月派出薯類專家來到田間地頭,對農戶進行面對面的種植指導。最近,浙江農林大學薯類作物研究所所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陸國權教授,還把試驗基地搬到五星村,進行甘薯鮮食與加工新品種試驗。據介紹,基地今年引入18個新品種進行種植試驗,并開展田間覆膜試驗、土地消毒等20項試驗。
“我地里原來有幾株苗特別小,還不長番薯,經過教授指導,才知道要給番薯苗蓋上薄膜。”早在5月初,村民周銀彩聽取了陸國權教授建議,給3畝番薯苗覆回了薄膜。現在,不僅番薯藤長勢良好,其中的雜草也少了許多。
日漸壯大的番薯產業,讓曾經的空心村不斷吸引著年輕力量加入。村民周安民曾長期在溫州做生意,嗅到商機的他回到老家,著手制起番薯條,還利用自己的客戶資源,將產品遠銷到西班牙、意大利等國。
看到番薯條的廣闊前景,陳林軍和其他干部們也開始主動謀劃,讓這個價值上千萬元的產業不斷增值:村里通過制定“行規”,不斷提升番薯條品質;鄉里出臺“購置電加熱式烘干機補貼”實施指導意見,引導農戶實現機械化生產;當地還利用“產業協會+基地+低收入農戶”的“一站式服務”幫扶模式,打消種植戶的后顧之憂……
夜幕降臨,本應沉寂的小山村卻刮起一場熱鬧的“頭腦風暴”。在陳林軍邀請下,記者來到村民周世平家中,旁聽了一場“番薯夜會”。由全鄉十幾戶村民組成的“番薯代表”圍坐在一起,針對連續多年種植產生的連作障礙、病蟲害增多等問題,提需求、講經驗。從品種培育到種植、推廣、加工、上市,代表們各抒己見,一聊就忘記了時間。
“未來,我們要把這里打造成浙西南的番薯核心區,讓小番薯種出鄉村振興大夢想。”夜已深,忙了一整天的“番薯書記”陳林軍卻絲毫沒有疲態,跟記者談及未來柘岱口鄉番薯產業的發展,愈發神采奕奕。(記者 胡昕然)
編輯:
傅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