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面臨“成長的煩惱”,這道由來已久的難題,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得不破的難點、堵點。

  《健康浙江2030行動綱要》明確,到2030年,健康服務更加公平、可及和優質。作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先試先行省份,浙江將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基層力量不足和人民健康訴求日益增長這對矛盾如何破解?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人才困境怎樣改變

  擴招委培來“解渴”

  去年以來,縉云縣人民醫院黨委書記田偉作一直心存遺憾——一名年輕的皮膚科醫生在杭州規范化培訓期間,找到了新的工作,并向醫院提出離職。

  這件看似在基層醫院時有發生的“小事”,造成的影響卻很大。去年,醫院皮膚科僅有的一名醫生已到退休年紀,年輕醫生的突然離職,醫院管理層不得不讓老醫生返聘頂崗。

  醫院人事科科長趙巍略顯焦慮。除了皮膚科,該院放射科的診斷醫生和醫技人員也存在人手不足的情況,“醫學院校醫技專業畢業生本來就不多,大多數選擇留在省市大醫院,縣級醫院引才難度大,基層衛生院更是如此”。

  麗水市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也感受到醫療人才“成長的煩惱”。“一名年輕醫生讀完5年本科后,按照規定還需完成3年規范化培訓,也就是說,至少8年才能獨立開展臨床工作;而要想成長為主治、副主任醫師至少還需3年至5年。”他說,近年來,基層醫院一邊等著定向委培生、規培生,一邊需要耐心等待人才成長。景寧縣衛健局黨委委員湯陳新也有類似的感慨。

  人才渴望,如何紓解?調查中,基層醫院與各地衛生健康部門負責人均認為,需從源頭做起,保障人才供給。

  近年來,浙江鼓勵各大醫學院校擴大招生規模,人才培養力度逐漸加大。以溫州醫科大學為例,2017年時,計劃招收本專科人數為3047人,到今年,總招生人數已突破3300名,新增人數大多為基層醫院普遍緊缺的臨床醫學專業。

  查詢院校招生名錄可以發現,浙江大學醫學院、浙江中醫藥大學以及麗水學院等院校,招生人數也有不同程度增長。“只有把盤子做大,才能源源不斷向各地輸送醫療衛生人才,留在基層的人也會相應增加。”麗水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說。

  此外,為改善醫療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問題,近年來,不少山區、海島縣與各大院校建立合作,完善校地共同培育機制,開展更加精準的定向人才培養計劃。

  據溫州醫科大學仁濟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早在2010年,他們就率先開展定向培養基層全科醫生工作。學生在入學前就與相關基層衛生部門簽訂協議,接受五年制本科的學習后,直接到當地醫療機構服務。兩年來,學院摸清基層衛生服務需求,確定了早臨床、多臨床的教學計劃。下一步,還需要增強畢業生赴基層就職的簽約履約率。

  數據顯示,今年,該院的招生已覆蓋46個縣(市、區),共招收499人。浙江全省定向培養名額已近千人。

  各地也紛紛出臺政策,如蒼南縣、文成縣規定“服務滿5年后,優秀的全科醫師可以選調至縣級醫院工作”,為定向委培生提供了充分的發展、晉升空間,畢業1年至2年后簽履約率上升至75%。

  就醫需求如何滿足  

  各地頻繁出招留人

  基層衛生人才緊缺的顯現,還有另一層面的原因。

  據統計,浙江居民人均期望壽命從1949年的35歲提高到2018年的78.77歲,老百姓從過去的“有病才上醫院”逐漸變為“為了健康上醫院”。幾家基層醫院的數據足以說明這一轉變——

  從2012年到2018年,景寧縣人民醫院的門急診數由281836人次上升為420420人次,住院人次數由12607人次上升為16374人次;縉云縣人民醫院于2005年被評定為二級甲等醫院,業務量開始逐年上漲。2006年,門急診數和住院數分別為16萬人次、8486人次,到2018年,兩者分別上升為45萬人次、1.9萬人次。

  麗水市人民醫院東城院區計劃于2021年投入使用,醫院上報床位1320張。“但老百姓的需求仍然得不到滿足,我們每年加床規模達到200多張。去年醫院門急診數達到170多萬人次,住院數6萬余人次。”麗水市人民醫院人事處處長徐方昕說。

  根據《浙江省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浙江將“嚴格控制城市公立醫院總體規模和單體規模;市辦公立醫院每千人床位數控制在1.0張,綜合性醫院單體規模原則上不超過1200床。”

  公立醫院規模受到控制后,老百姓不同層次的就醫需求如何滿足?規劃同時也明確,“十三五”期間,浙江將積極培育醫療集團,每個設區市發展2家至3家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社會辦醫療機構。

  省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浙江已有上萬家社會辦醫機構,擁有萬余名多點執業醫生,濃厚的創業創新氛圍為醫療行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出現形成了良好的氣候。”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社會辦醫機構15862個,其中社會辦醫院846個,分別較2017年增長5%和10.8%;社會辦醫床位數量從7.39萬張增加到8.50萬張,增長15.02%,占全省醫院床位數的28.92%,遠超“十三五”末占比達到25%的目標。

  不少醫院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面對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就醫需求,基層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留人”——留住衛生專業人才,進而留住縣域內的患者。為此,各地、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也在頻繁“出招”。

  2018年9月底,遂昌縣開始實施“衛八條”。其中特別提出,經用人單位申請、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采取一事一議辦法研究處理后,特殊人才和第一類人才獎勵金額可超過200萬元。

  今年省政協的“六送下鄉”活動來到縉云,縣衛生健康局局長沈堅想到了一位十多年前從縣人民醫院外流的骨干人才,現在是某省級醫院風濕免疫科的主任醫師。沈堅請省政協幫忙協調,希望這位專家回老家開一間工作室。目前,工作室已經在縉云縣人民醫院掛牌。

  在重塑基層醫務人員薪酬分配方面,浙江也不乏有益探索。

  “相比以前,我下村的次數更多了,這里901位村民的健康意識也更強了。”嵊州市長樂鎮衛生院醫生裴佳歡告訴記者,因為一項新的基層薪酬制度,一年多來,自己和同事們已經不再有“干多干少,收入一樣”的想法,有了更多動力。

  2017年年底,嵊州市作為全省4個試點之一,率先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在“保”住醫務人員基本工資的基礎上,“購買”他們提供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醫生的工資與提供的服務績效掛鉤,他們也就愿意多下村了。”嵊州市衛計局相關負責人說,在新的激勵機制下,不少社區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生甚至打破原有“網格”,通過競爭性簽約服務,“費隨事轉”,積極主動地為管轄范圍外的村民做起慢病管理和健康跟蹤。

  去年開始,這項改革在浙江全省進行推廣。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醫師潘志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科醫生的英國模式值得借鑒,“醫生的薪酬不再‘打包’計算,而是根據全科醫生為病人看病的多少劃定。”令他頗感欣慰的是,目前這樣的模式正在全國部分地區開始試點。浙江就是率先開始探索這種“政府買服務,患者多收益”模式的地區之一。

  獲得感如何提升

  因地制宜啃硬骨頭

  多位基層醫務人員告訴記者,長期以來,他們最想要獲得突破的是自己的“身份”。鄉鎮衛生院能否與縣級醫院醫生有相同的編制待遇?基層醫院中、高級職稱與省、市級醫院有數量差距,怎么辦?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郁建興認為,當前現狀下,應區別對待不同現實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類制定管理與發展政策,進一步完善縣招鄉用或縣招鄉聘村用機制,完善高等院校現場招聘工作機制和招錄并軌政策。

  自從實施“雙下沉、兩提升”政策以來,我省基層醫院醫療力量得到了明顯提升,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找到專家,基層人才培養也更加靈活有效,但是,在“雙下沉”中,仍存在專家下沉時間不固定、學科不對口等問題,我省嘗試開展醫療衛生人才“省屬縣用”試點工作,讓醫療專家“按需下沉”,實現精準醫療幫扶。

  據了解,醫療衛生人才“省屬縣用”,即由縣區提出重點幫扶學科需求,再由上級醫院以員額備案制的形式新增招錄一批專用人員,院內統籌調配,相應地,持續安排同等數量的專門學科專家“按需下沉”;人才柔性使用,“管”在省級醫院,“用”在縣級醫院,資金由“雙下沉、兩提升”專項經費予以保障。

  遂昌縣人民醫院與浙大二院率先建立了相關的合作機制。浙大二院首先派普外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朱錦輝來到遂昌。在他的傳幫帶下,遂昌縣人民醫院普外科的微創技術很快得到了提升和拓展,腔鏡手術率從原來的20%增加到80%。

  “現在上臺給病人手術,心里有底了,常見的微創手術都能做。一年下來,也有三四百臺手術的量。”遂昌縣人民醫院普外科年輕醫生占小朋告訴記者,醫療衛生人才“省屬縣用”讓大專家來到身邊,手把手地教基層醫生,使他們不僅快速掌握了一些復雜手術的做法,在理念上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種模式是‘雙下沉、兩提升’的再升級,是從‘輸血與造血并重’到‘強化造血’的轉變,實現了重點、精準幫扶。目前,3名浙大二院副主任醫師已經下沉近半年。”遂昌縣人民醫院院長巫智強熱切期待著,一批獨當一面的醫療骨干,能夠快速成長、扎根山區。

  “基層醫生們都渴望能到更好的平臺鍛煉,過去,唯一的辦法就是參加縣里的統一考試,然而,能被縣級醫院錄用的概率非常小。”縉云縣大源鎮衛生院院長舒鵬相信,縣域醫共體改革帶來“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能給基層醫生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在基層,用人機制正在日趨靈活,那么,現行的職稱制度能不能也“活”起來?去年年中,原省衛計委與人社廳聯合下發文件,衛生高級職稱評聘權限下放到三級醫院、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牽頭醫院等級為二甲(含)以上的縣域醫共體,實行單位自主評聘。

  這也意味著,醫院、科研院所,甚至大型民營醫院都將獲得職稱評審自主權,能夠結合醫、藥、護、技不同專業崗位要求,設置相應專業性考核指標。

  對基層“健康守門人”隊伍建設,浙江還特別規定,在選拔培養衛生高層次人才時同等條件下向全科醫生傾斜。基層全科醫生參加中級職稱考試或申報高級職稱時,對外語、論文、科研不作硬性規定,而是將臨床工作能力和簽約居民數量、接診量、服務質量、群眾滿意度等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依據。此外,對于長期扎根加快發展縣農村基層工作的全科醫生,還可以突破學歷等限制,破格晉升職稱。(記者 陳寧 沈晶晶 雷曉云 縣委報道組 徐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