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大灣區建設院士專家顧問團在嘉興召開首次年會。會上,包括兩院院士、海智專家等在內的顧問團成員緊緊圍繞“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下的浙江省大灣區建設主題開展研討,共同謀劃大灣區的美好未來。
切中時代發展的脈搏,有效發揮智庫的支撐作用,與社會同頻共振,這是浙江省科協深化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創新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在浙江,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的發展史也是浙江省科協探索科技力量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新模式的創新史。遙望6年前,省科協以浙江省農業機械學會服務永康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創新發展為試點,正式踏上了科技社團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求索之路;時隔一年,2014年10月,中國科協啟動實施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緊接著,2015年4月8日,浙江省獲批成為中國科協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全國首批3個試點省份之一,進一步加速全省范圍創建試點的謀篇布局。
近年來,在浙江省科協的努力下,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已然成為浙江各級科協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標志性工作、各級學會服務區域科技創新的旗幟性平臺、科技工作者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引領性載體。
不負時代所托,省科協以高層次人才為突破口,集聚院士團隊、學會專家和海智人才“三支隊伍”協同發力,帶動各級科協自覺融入省委人才工作全局,承接浙江省大灣區建設顧問團秘書處工作,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913家,布局7個海智基地和3個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直接服務創新驅動一線,僅今年就有300余名“兩院院士”來浙開展服務。
此外,省科協還積極協調各地創建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范區,聯動開展“千名專家進萬企”專項行動。杭州市出臺《創新驅動助力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寧波市出臺《大力推進學會服務站建設的實施意見》,紹興市委出臺《紹興市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實施方案》、制定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嘉興專門出臺《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管理辦法》,臺州市實施“一縣一品”計劃,溫州、湖州、金華、舟山、衢州、麗水等地結合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和服務產業創新綜合體建設,積極開展助力工程試點工作,形成了上下聯動的良好機制,為助力工程的可持續發展強化了要素保障。
站在變革的風口,歷經6年的發展和進取,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的“浙江樣本”已經初步形成,各地的特色化創新實踐也正成為一個個標桿,省科協及各級科協組織積極參與到地方產業格局的重塑、賦能之中,為浙江的創新型省份建設推波助瀾,揮毫寫就熠熠生輝的壯麗篇章。
“看得見的活力” 三智融合,構筑高能級的人才平臺
創新驅動實質性是人才驅動。高端智力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更是浙江邁向創新強省過程中的關鍵一招。在推進創新驅動助力工程中,省科協深諳人才的重要性,通過多種模式開展“引智”工作,源源不斷地吸引海內外科技人才為企業提供指導和服務,推動了企業的轉型升級,構筑起高層次人才的集聚地。
近年來,省科協找準服務大局的共振點,聚焦省八大萬億產業、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大灣區建設等重點,積極帶動各級科協以高層次人才為突破口,自覺融入省委人才工作全局,組織邀請各級學會在特色小鎮、高新產業園區、產業集聚區或工業設計基地建立服務站,形成了“一家學會牽頭,多家學會參與”的學會學科群,組織專家開展科技攻關、科技協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助推“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轉型。創新驅動助力工程不但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提供智力支持,也為浙江社會發展和區域經濟的產業轉型升級供給強勁動力。
針對浙江民營經濟發達、企業對高端科技人才需求旺盛的實際,省科協整合院士專家工作站、海智基地等引智渠道,把國內外優質智力資源引向企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據統計,浙江啟動實施創新驅動助力工程以來,新建市級以上院士專家工作站445家、“浙江院士之家”試點8個,新增柔性引進院士182名。新增溫州、湖州莫干山高新區等2個中國科協海智計劃工作基地和杭州、寧波、嘉興·長三角等3個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逐步形成了“海外英才杭州項目對接會”等品牌引智活動;推動建立中國科協創新驅動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杭州、紹興、嘉興3個分中心。共建立各類學會服務站381個、企業聯系點2580個,創新助力學會企業聯合體6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1家,每年都有2000余名高級專家活躍在助力工程一線。
借用省科協工作者對全國和地方科協的“引智”工作做的一句形象比喻,他說:“科協就像接線板,接著國內外專家這個‘電源’,為有科技需求的企業‘供電’。”
誠然,現代社會的科技創新很難由某個科研機構或某家企業單打獨斗完成,往往需要熔鑄百家,讓各方面的智慧實現融合,產生1+1>2的效果。近年來,省科協不懈探索和努力,逐漸摸索出一套項目聯合攻關的先進模式,即企業提出需求,聯合或委托專家、學會、科研院所等共同開展技術難題攻關。在雙方合作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互利共贏。
在省科協及各級科協的推波助瀾之下,一個以人才、企業為要素的命運共同體已經構建完成,助推浙江省經濟轉型升級,迸發出無限活力。
“看得見的成效” 服務經濟,促進高質量的成果轉化
省科協開展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始終堅持把發揮科技工作者作用作為科協最大的服務,把學會服務區域創新發展作為學會承接地方政府最大的職能。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培育發展新動能的支撐引領作用,省科協積極發揮人才集聚的優勢,厚植國內外人才沃土,打通科研和市場的“旋轉門”,讓市場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使創新資源從實驗室流向市場,推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扎實推進助力工程的實施,省科協團結引領一大批學會開展“接地氣”的服務,積極探索學會創新和服務能力提升的突破口,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譬如,針對永康現代農機裝備、舟山船舶工業設計、諸暨現代環保裝備、新昌智能紡機、南湖信息制造、濱江生物醫藥、衢江放心農業等重點產業和嘉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組織邀請全國學會、省級學會在浙江建立學會服務站,組織專家累計為企業提供服務1500余批次,幫助企業申報國家級、省級等科研項目并成功立項70項、申請獲得專利400余項,為企業培養了3300余名技術領軍人才;實現科技成果轉化243項,幫助解決難題2198項,實現直接經濟效益2.1億元、間接經濟效益85.7億元。其中,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助力明峰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基于SiPM的數字化PET探測器打破國外技術封鎖;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新昌服務站研發的智能型針織彈力布平幅精煉增白定形聯合機,填補了國內外聯合工藝裝備的空白;省藥學會磐安協同創新服務站既引智又引資,幫助引進浙江一方制藥有限公司等3個項目入駐磐安,首期投資2億元……省科協所屬學會在服務區域發展的同時,學會自身能力也得到明顯提升,參與助力工程實施的省級學會中,新增4A級以上19家,其中5A級12家。
在省科協的一路驅動下,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落地生根、開出花來,成為助推地方經濟實現高質量躍升的智力源泉。我們驚喜地看到,那些具有引領性的學術知識、科研成果,不再“束之高閣”“無人問津”,打破認知鴻溝,它們“主動”走進了“千企萬戶”,與地方、與企業構建起良好的全方位協同互動機制,以更好的效率和更快的速度實現技術創新的轉化應用,集眾智、匯眾力,蔚然推動形成浙江創新的蓬勃之勢。(記者 陳瀟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