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強的國,才有富的家,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近日,在龍游縣模環鄉綜合文化站排練廳,伴隨著《國家》悠揚的旋律,十多位農村婦女在文化站專職文化輔導員邵國英的帶領下學跳手語舞。
“像這樣的免費培訓天天有。”文化站管理員楊虹說,在圖書館里看書、在視聽室里學唱歌、在書畫室里寫字畫畫,文化站成了當地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到了晚上8點多,村民們依然意猶未盡,不愿離開。”
從2014年在全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評估中的倒數第一,到被列入省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地區,再到今年作為典型在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側改革現場經驗交流會上交流,龍游近年來通過整合盤活各種資源,堅持“建管用”三步走,讓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有人、有場地、有活動,重煥生機和活力。
盤活資源建場地
一走進模環鄉綜合文化站,舞臺兩側的圓錐形建筑特別引人注目。“這是閑置的老糧倉改造而成的。”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鄭利霞解釋道,龍游作為全省26個加快發展縣之一,地方財政較困難,各地就通過改建、置換、擴建、租賃等方式,盤活現有場所資源,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從無到有”。
試點引路,塔石鎮騰出了原財政所大樓,建起了全縣第一個獨門獨院的綜合文化站。緊接著,湖鎮鎮、詹家鎮拿出了新建的辦公大樓,石佛鄉和羅家鄉租賃了村辦公用房,社陽鄉置換出了鄉客運中心,溪口鎮、小南海鎮、橫山鎮、沐塵鄉則分別將閑置的幼兒園、水管站、自來水收費大樓、小學校舍等場所,改造擴建為綜合文化站。
到2016年底,全縣15個鄉鎮(街道)全部建成綜合文化站,實現全覆蓋,其中盤活公共資源改擴建的就達14個。
在模環鄉綜合文化站,記者看到,這里除了排練廳、圖書館、視聽室、書畫室外,還有文化小劇場、豐收主題館等特色功能室。為了讓文化站“先有后優”,去年龍游開始推行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三年提升工程,出臺《龍游縣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提升工程資金補助辦法》,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用于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目前,三分之二的文化站已達到省標一級站及以上標準。
站企聯姻增人手
文化站建起來了,要想用起來還得有足夠的人手。為破解人員短缺、服務不力的難題,2016年龍游開始引入社會力量,實施“一站一公司”模式,讓文化站與文化公司結對“聯姻”,按需購買服務項目。
根據購買協議,文化輔導員、管理員由簽約公司派駐,具體負責綜合文化站日常管理、專業培訓、節目編創、活動策劃等內容。協議書上還詳細規定了合作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把服務內容全部進行了量化、細化。
“一年10萬元的服務費,他們提供這么多的服務內容,真合算。否則我們文化站包括站長在內就只有3個人,靠我們根本忙不過來。”模環鄉綜合文化站文化員王藝說。
與該文化站簽約的龍游習業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鮮時心里也有筆賬:10萬元除了支付文化輔導員和管理員的工資,還包括請培訓老師的課時費,真的沒錢賺。“但文化站就是我們的‘活廣告’,我們可以通過周邊縣(市、區)、鄉鎮及企事業單位的大型活動策劃、組織、編排節目等獲得收益。”她坦言,隨著文化站的發展,她自己的事業也從當初的1個工作室,發展為現在的兩家公司和3個工作室,僅去年利潤就近300萬元。
三團三社掀熱情
詩歌朗誦、笛子齊奏、舞蹈串燒……近日,在詹家鎮綜合文化站,一場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主題、融合了各種藝術形式的“快閃”熱鬧上演。“真是好看又好聽,非常有意思。”趕來觀看演出的三后村村民藍素琴說。
“在舞臺上表演的都是來自‘三團三社’的隊伍,全由村民組建而成。”鄭利霞介紹,去年,文化站牽頭組建鄉村文藝社團和服務平臺,依托文化站和文化禮堂組建各鄉各村鄉村藝術團、鄉村合唱團、鄉村民樂團、攝影社、書畫社、文學社特色團(社),即“三團三社”。
“以前,我沒事不是在家看電視,就是去打牌。現在,我一有空就會往文化站跑。節假日,我還會帶小兒子過來看書、學畫畫。”47歲的五橋都村村民童美君笑著說,自從學了跳舞,自己不僅身材好了,人也開心了。
詹家鎮綜合文化站文化輔導員周利軍對此深有感觸。回憶這幾年的專業輔導經歷,她感慨萬千:“起初很困難,跳健身舞的人有,但動員她們學習藝術類舞蹈就搖頭。”她到各村找村婦委會主任、文化員幫忙發動,每次組織培訓她都挨個給村里推薦的人打電話邀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后來報名參加培訓的人越來越多,最后只得增加培訓期次。
“農村不是沒有人才,而是沒有舞臺。如今站在舞臺上,個個都成了人才。”鄭利霞說,龍游縣目前共有文藝團隊547支,文藝骨干1.7萬余人,做到了周有排練、月有活動、年有匯演,每年送演出下鄉覆蓋率達100%。(記者 梅玲玲 縣委報道組 求張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