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20日消息(記者賀威通 季盈盈 運城臺張強 呂梁臺薛昊)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在我國,農村老齡化的水平比城鎮要高。再加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導致的農村老年人“留守”“空巢”等問題,農村養老也因此變得更加棘手。面對漸漸“老”去的農村,2017年開始,山西省政府連續兩年把“每年新建600個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列為六件重點民生實事之一,讓越來越多的農村老年人享受到了夕陽紅的溫暖。
爆竹聲響,人群歡笑。在山西運城市聞喜縣溝渠頭村,每家每戶的紅白喜事都由村書記楊鎖旺組織的紅白理事會統一操辦。
楊鎖旺:村里今天過事,一共三十桌,一桌能掙50塊錢,夠村里老年人一禮拜的飯錢了。
溝渠頭村一共有166名空巢老人需要照顧。按照統一標準,政府一次性補助村里建設資金十萬元,建起了日間照料中心,配套了老年餐桌、活動室、衛生室等設施,能夠提供吃飯、照料和醫療保健服務。但是每年維持日間照料中心的運營費用卻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
運城市民政局福利事務科科長趙杰華: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在運城市僅靠政府給予的補助確實難以維持正常運轉,還要靠村集體多方籌措資金。
面對經費缺口,村書記楊鎖旺反復思量,他打起了村里人辦紅白喜事的主意。
楊鎖旺:村子有1600多口人,這幾年每年都有兩千桌以上,獲得的經費基本滿足日間照料中心運行。
因為是孝敬老人,村里人自然沒話說,而且每桌酒席統一定價二百元,經濟又實惠。這樣一來,紅白理事會不僅凈化了大操大辦的攀比之風,還從經辦酒席的經費中得到利潤,保障了老人們的生活質量。
聞喜縣溝渠頭村村民李二喜:在家一頓一個菜,一碗飯,在這里一頓飯吃的菜多多啦。
老人們親切地把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叫做第二個家,因為這里不僅僅解決了他們的一日三餐,還搭建起文化娛樂、情感交流的平臺。老人們每天在社工的照料下參加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原本孤單的老年生活變得豐富而有趣。
村集體主辦,村民積極參與,政府扶持,像溝渠頭村這樣的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截至2017年底,山西全省總共建成5290個,覆蓋65%的千人以上行政村。今后三年還將每年新建600個,讓更多的農村老年人快樂養老,安享晚年。
建立農村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只是山西開展的重點民生工程之一。山西呂梁山區的交口縣,以“網格化”服務管理為載體,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不僅服務平臺要“亮”起來,服務需求也要落到實處。交口縣建立縣、鄉、村三級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平臺,積極探索網格化建設服務民生途徑,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奠定了堅實基礎。
記者來到交口縣水頭鎮鄉時,正趕上村民王海平在和村民小組長、網格長張建反映一起村里倒垃圾的情況。
王海平:村長,苛嵐后路段讓人倒下兩車垃圾,倒在路上了,又影響走路又影響環境,你看這個事情怎么處理?
網格長張建隨即通過手機把這些情況反饋給鄉鎮信息平臺后,一個小時村里倒垃圾的情況就被解決了。
王海平:發現問題之后,給村長一匯報,村長給平臺發信息,一小時左右就處理了,很方便及時。
在交口縣每位網格長手中配備的智能手機與各級社管平臺相連,群眾反映的問題只需要網格長在手機上輸入信息發送,大家的訴求就能第一時間得到回應,同時政府發布的服務信息、惠民政策也通過這個平臺及時的傳送到老百姓手中。
今年,水頭鎮鄉在全縣還率先探索了網格化+健康扶貧,積極的通過網格化把村民們關心的健康方面的政策以及防控疾病通過網格化上傳下達,將健康扶貧政策宣傳、咨詢和醫保報銷服務項目植入網格化。
交口縣醫保主任李秀琦:通過網格平臺把健康醫保知識,健康扶貧政策,傳播給網格長,網格長再傳播給貧困戶,這樣把醫保報銷的政策和相關知識及時傳達給貧困戶,同時貧困戶有醫保報銷或健康方面政策需要咨詢,通過網格長傳到平臺,平臺有專人解答。
為了進一步方便群眾,交口縣縣、鄉、村三級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平臺共劃分458個網格,其中城區62個,村級網格396個,共配備網格長447名,同時,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平臺還整合綜治、民政、社保、衛生、農業、扶貧等各項便民服務事項,實現一個平臺受理、一站式服務。截至目前,交口縣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信息系統累計受理各類事件11336件,處置6159件,累計處置率達到54.33%,成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交口縣政法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龐敏:通過網格化建設,使三級綜治中心真正成為“維護穩定的前沿陣地、平安建設的有效載體、便民利民的服務窗口”。下一步增強網格員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的把網格化管理職能化,方便社會服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