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輛滿載4000件大窯飲品的貨車鳴笛啟程,從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科技工業園駛向霍爾果斯口岸,最終抵達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這不僅是陜西產大窯飲品首次叩開中亞市場大門,更像一把鑰匙,打開了陳倉區本土企業“出海”新空間。這份突破的背后,是陳倉區秉持“工業強區、實業興區”理念不動搖,以“高校行、聯企會客廳、就業驛站、保護知識產權、科技金融”五措并舉,為工業發展注入的澎湃動能。
大窯飲品智能化生產車間(陳倉區委宣傳部供圖)
“今年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我們錨定‘陳倉崛起’總目標,致力拓展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聚焦聚力打好‘八場硬仗’,創思路、樹信心、求突破,通過‘五措并舉’苦練內功,轉變作風干實事,落實政策零折扣、解決問題零拖延、服務企業零距離、損害行為零容忍,讓企業創新有底氣、發展有活力,筑牢區域經濟穩增長根基。”陳倉區委書記馬霄的話,道出了這份決心。
高校行:讓“實驗室”與“生產線”握手
創新是工業的“發動機”,而高校正是創新的“智源地”。陳倉區以“政校企聯動、共謀新發展”為主線,首次策劃了一場歷時一年的“高校行”——組織企業家走進西交大、西工大、西農大、寶雞文理等21所高校科研院所,鏈接資源、開闊視野,讓“生產線”直面“實驗室”,搭建合作平臺,碰撞創新火花。
為確保“高校行”取得實效,防止“走過場”,每次走訪都由區級領導帶隊,區工信局提前梳理企業技術瓶頸、確定對接主題,建立項目臺賬全程跟蹤。企業家們帶著“技術難題清單”與科研人員一對一“問診攀談”:聊新材料研發、探產品升級路徑、謀成果轉化方案,尋求雙方合作的契合點。如今,10余家企業已與高校“牽線”,一批產學研項目正從“紙上藍圖”走向“車間量產”。
“在西工大的交流像‘撥云見日’!”陜西寶防建設工程公司總經理賀軍會感慨。與新材料團隊一碰面,雙方就敲定高端涂料聯合研發項目。“高校行讓我們看到了突破市場壁壘的希望。”寶雞聚合機械董事長惠山峰由衷地說,“在寶雞文理學院實驗室參觀后,我們才發現身邊還有這樣好的設備資源可以就近合作,不必跑西安等外地找資源。”
陳倉區“高校行”產學研對接活動走進西北工業大學(陳倉區委宣傳部供圖)
聯企會客廳:政企“雙向奔赴”解難題
營商環境的溫度,決定企業發展的速度。陳倉區設立“聯企會客廳”,定期邀請企業負責人、政府部門負責同志、行業專家等齊聚一堂,圍繞企業發展面臨的政策解讀、行政審批、要素保障等問題座談交流,變“企業跑腿”為“政府上門”,構建起“企業點單—部門接單—限時辦單”的閉環服務鏈。在這里,企業提訴求不用“繞彎子”,部門答政策不打“太極拳”,專家出方案直擊“痛難點”。
九如山酒業有限公司是區上從山東德州招商引資的客商。該公司盤活土地資源,總投資1億多元,聚力打造鳳香、濃香、清香、醬香、馥郁香五大白酒品牌。在千河片區“聯企會客廳”座談會上,針對山東客商提出門前道路不暢、存在車輛出行安全隱患的問題,區工信局5天內就協調市區相關部門,打通了這一梗阻。“我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效率這么高!”公司總經理沈廣學的驚嘆,道出了企業對營商環境的真切感受。
自“聯企會客廳”運行以來,全區收集企業用地用工、融資貸款、人才引育等方面的意見建議149條,被一一記錄,28個責任單位“掛圖作戰”,40余個難題應聲而解,讓企業放下包袱,輕裝上陣謀發展。
就業驛站:為企業“造血”,為民生“暖心”
用工穩,生產才能穩。為解決企業用工難,陳倉區在產業園區和重點企業周邊設立“就業驛站”,架起企業與求職者的“連心橋”:政策咨詢、崗位匹配、技能培訓“一站式”搞定,“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活動精準對接,“陽平焊工”等6個勞務品牌定向輸送技能人才。
陳倉區開展2025年“春風行動”暨就業帶頭人宣傳活動(陳倉區委宣傳部供圖)
為了讓“輸血”更精準,解決企業技能人才短缺問題,區上建立就業促進和勞動保護聯席會議制度,聚焦“一區三園”“五群九鏈”,健全月監測、季調度、半年查、年終考機制,搭建企業用工需求對接渠道,對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實行動態監測,將穩就業促增收與工業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等統籌推進,讓“用工荒”成了“用工旺”。
區上優化調整穩就業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1+5+N”政策,梳理各部門惠企利民政策,發布20項支持穩崗擴容清單,“一對一”精準幫扶,促進家門口就業和轉移就業“雙輪驅動”;持續開展“千企萬戶減負穩崗”行動,1659戶經營主體免申即享社保降費511萬元,1732萬元創業貸款、727萬元就業補助精準滴灌。同時,230余萬元拖欠工資被追回,既讓企業用工無后顧之憂,也讓勞動者暖心安心。今年以來,就業驛站已為企業解決用工3304人,訂單式培訓30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與“企業用工足”雙贏。
保護知識產權:為創新撐起“安全傘”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讓創新者敢闖,離不開司法援助。陳倉區在檢察院設立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整合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職能,織密“懲、防、治、宣”防護網。22件知識產權刑事案件、69名涉案人員的查處,讓侵權者付出代價。程某某銷售假茅臺案、張某某制售假西鳳酒案中,不僅為企業挽回重大損失,更以“一案一建議”推動行業治理,實現“辦理一案、規范一片”。
政檢聯動更讓保護“無死角”。市場監管、公安、法院、司法等部門建立行刑銜接機制,開展知識產權專項執法行動,統一證據標準,提升辦案效率;在科技園區設立“秦創原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為紫光辰濟藥業、大窯飲品等10余家企業提供“訂單式”法律服務,前置化解風險,保障創新活力。
培育創新保護“生態圈”。建立了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制,對重點領域、重點企業進行巡查檢查,為企業提供快速維權服務,先后為企業開展法治講座和風險提示30余場;開設《知識產權·陳檢說法》微信公眾號專欄,推動法律知識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進村鎮,增強全社會創新保護意識。今年以來,全區已有50余家企業建立了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創新土壤愈發肥沃,申請專利數量明顯增加。
科技金融:給企業“解渴”,為發展“蓄能”
金融是企業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金融“活水”,能灌溉工業“良田”。陳倉區拿出“真金白銀”:5000萬元工業發展基金、1000萬元應急轉貸和貸款貼息,搭配《科技金融融合業務風險補償基金管理辦法》,讓企業融資不再“犯難”。
陳倉信用聯社工作人員赴企業開展政策宣傳(陳倉區委宣傳部供圖)
為了滿足企業多元化融資需求,各金融機構圍繞專精特新、高新技術企業等重點客群,創新推出“科技e貸”“簡式貸”、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技擔保等特色產品,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目前已為76家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4.1億元,為18家科技型企業提供應急轉貸資金服務6678萬元,平均貸款利率創歷年新低,有效緩解了科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在降低信貸風險中,區上在全市率先與市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公司合作,設立300萬元科技金融風險補償資金池,先后為5家企業提供擔保業務5筆,擔保金額2000萬元,降低了銀行的信貸風險,讓銀行敢放、企業敢貸。同時,設立5個科技金融專營網點,選派60名特派員,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規劃、財務咨詢、上市輔導等一站式服務,手把手教,幫助企業提升融資能力和管理水平。今年以來,全區金融機構為企業授信22.49億元,21.91億元精準投向新能源、專精特新企業及北方動力、大地紡織等重點產業鏈群龍頭企業,為工業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五措并舉,說到底是為企業‘強筋壯骨’。”陳倉區委副書記、區長馬小鋒表示,當前陳倉工業正處于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只有聚焦產業主戰場、深耕工業主陣地、抓住發展窗口期,才能讓傳統產業“發新枝”、新興產業“結碩果”。未來,陳倉區將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持續深化各項舉措,幫助企業練就獨門絕技,推動重點產業鏈群發展壯大,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勇立潮頭。(陳倉區委宣傳部供稿)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