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5月24日消息(記者楊靜)金磚國家炎癥性腸病聯盟國際辦公室成立儀式暨炎癥性腸病新理念討論會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成功舉辦,會上宣布,金磚國家炎癥性腸病聯盟國際辦公室正式落戶仁濟醫院。
金磚國家炎癥性腸病聯盟國際辦公室落戶仁濟醫院(央廣網發 仁濟醫院供圖)
本次會議上,國內炎癥性腸病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紛紛到會祝賀這一國際學術組織的辦公機構落戶仁濟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范先群,美國克利夫蘭炎癥性腸病中心主任Claudio Fiocchi,泛美炎癥性腸病組織主席Flavio Steinwurz,金磚國家炎癥性腸病聯盟秘書長、南非炎癥性腸病學組組長Gill Watermeyer,印度新德里國家醫學中心教授Vineet Ahuja以及俄羅斯國家結直腸科學中心教授Marina Shapina等通過錄制視頻或網絡連線的形式向對金磚國家炎癥性腸病聯盟國際辦公室成立落戶仁濟醫院表示祝賀。此外,中華消化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附屬一院陳旻湖,中華消化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組長、空軍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吳開春教授代表學會和學組也發來賀信,均表示這是我國和世界炎癥性腸病交流的一項大事。本次會議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副院長張繼東和金磚國家炎癥性腸病聯盟主席冉志華教授共同主持。
成立儀式后,還召開了炎癥性腸病新理念上海研討會,會議討論了4個MDT病例。與會專家熱烈討論,均表示獲益良多。本次金磚國家炎癥性腸病聯盟國際辦公室成立儀式暨炎癥性腸病新理念討論會不僅提升了上海市炎癥性腸病研究中心團隊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同時也通過多學科討論對臨床診療中的疑難病例進行了聯合討論,解決了具體的臨床問題。
據冉志華介紹,炎癥性腸病(IBD)為累及回腸、直腸、結腸的一種特發性腸道炎癥性疾病。臨床表現腹瀉、腹痛,甚至可有血便。本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該病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主流的研究觀點認為環境、遺傳、免疫、感染在IBD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該病一般在患者青壯年時即發病,病程長且易反復發作,是一種嚴重危害青壯年人群健康的疾病。近年來,我國炎癥性腸病的學術研究和臨床診療從既往的跟隨國外經驗逐步發展為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診療標準,進而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參與國際學術爭鳴的喜人景象。同時,由上海市炎癥性腸病研究中心主任、仁濟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冉志華帶領的炎癥性腸病多學科研究團隊在學術研究和臨床診療上得到國內外炎癥性腸病學術界的認可。
2019年,在國際消化病學前輩、美國專家ClaudioFiocchi教授,巴西專家FlavioSteinwur教授和冉志華教授的共同倡議下,金磚國家炎癥性腸病聯盟(BRICS IBD Consortium)成立,冉志華被推舉為該聯盟第一任主席。該聯盟涵蓋了中國、巴西、南非、俄羅斯、印度五個國家炎癥性腸病領域最杰出的學者和臨床醫生,致力于積極推動與國際著名炎癥性腸病團隊間的合作,在炎癥性腸病的基礎、臨床和教育領域已獲成效。
經過2年多的努力,經金磚國家炎癥性腸病聯盟理事會同意,該聯盟國際辦公室的永久地址落戶于仁濟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沈駿擔任聯盟國際辦公室主任,這是醫院國際交流領域的一件大事,標志著仁濟醫院炎癥性腸病領域的國際化工作有了扎實的平臺,也彰顯了仁濟醫院炎癥性腸病多學科研究團隊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