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質生產力,是當前國企改革發展中的一道“必答題”。聚焦營造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環境,未來國資國企改革將上演哪些“重頭戲”?7月23日至24日在京舉行的地方國資委負責人研討班釋放了新的信息。

  要高起點謀劃下一步改革舉措

  今年是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收官之年。今年以來,各地國資委創新工作方式、狠抓改革實效,推動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不斷走深走實。截至6月底,地方重點任務平均完成率超過90%。

  “各地國資委要抓緊年底前這不到半年的時間,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既抓進度、更重質量,既抓總體、也重視個體,確保改革任務高質量完成。”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在研討班上說。

  他同時表示,各地國資委和國有企業要緊緊圍繞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高起點謀劃下一步改革舉措,著力打造創新領先、功能突出、治理高效、充滿活力的現代新國企。

  7月23日至24日,地方國資委負責人研討班在京舉行。(國務院國資委供圖)

  形成新的國有資本布局結構

  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是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作用的重要途徑。

  新領域新賽道加速布局,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產業引領帶動更加有力……近年來,地方國有企業向“新”而行,積極優化布局結構,在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上不斷取得新成效。

  國務院國資委提出,下一步國資國企要緊緊圍繞“三個集中”,既要優化國有資產增量投向,又要注重調整存量結構,帶頭抵制“內卷式”競爭。

  戰略性重組整合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打破企業邊界、產業邊界,從更高維度謀劃和推進戰略性、專業化整合。”張玉卓強調,要特別重視整合后的融合工作,真正形成協同效應和規模優勢。

  形成新的國企治理和經營機制

  打造一批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新國企,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目標。

  通過接力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超過95%的地方國企一級企業建立了外部董事考核評價制度,管理人員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改革舉措的覆蓋面不斷拓展。

  張玉卓表示,下一步,要堅持“兩個一以貫之”,推動公司治理更加科學規范、市場化經營機制更加靈活高效、企業管理更加與時俱進,不斷激發企業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活力動力。

  此次研討班上,一系列具體改革舉措被圈定。例如,要加快推進科學、理性、高效的董事會建設;推動企業盡可能縮短決策鏈條,大力壓減法人戶數和管理層級;持續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完善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又體現國企特點的薪酬管理體系。

  形成新的國資監管手段和方式

  監管的目的是促進發展。“國資監管要適應新的形勢任務,堅持‘放得活’與‘管得住’相統一。”張玉卓表示,下一步,要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新的國資監管手段和方式,不斷提升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監管水平。

  在分類監管方面,國務院國資委提出,各地國資委要根據企業所處行業、發展階段等不同,制定針對性更強、包容度更足、靈活性更大的監管政策,探索對科技型企業實施差異化監管,加快推進“一企一策”考核。

  如何推動國有企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向奔赴”?這是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中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

  “要立足出資人職責,把精力更多聚焦到加強政策引導、完善體制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上來,健全有利于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考核評價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促進人才、技術、數據等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集聚。”張玉卓說。(記者王希)

編輯:高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