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要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
消費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疫情關閉了傳統消費的“一扇門”,卻打開了新型消費的“一扇窗”,宅經濟、非接觸、云生活等消費業態異軍突起,不僅順應了民眾對健康生活的迫切需求,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開拓了新空間。我們要順勢而為,化危為機,在方興未艾的消費業態中,捕捉新機遇,挖掘新潛力,讓消費這駕“馬車”跑得更快。
瞄準新消費,培育新職業。職業目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它總是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向社會發布了16個新職業,包括健康照護師、呼吸治療師、人工智能訓練師等。這些新職業伴隨需求升級孕育而生,是疫情中升起的“新朝陽”!耙娢⒁灾龋姸艘灾!毙侣殬I的出現,折射出民眾對健康檢測、康復照護等需求更加專業化、精細化,康復輔助技術服務行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曙光”。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機遇,積極培育壯大新職業,做好新職業的培育計劃、認證模式、招錄引導等工作,讓新的人才涌入其中,不斷提升新職業的發展水平,使之成為提升健康消費品質、健康消費體驗、健康消費便利度的朝陽產業,成為對沖疫情影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銳”力量。
瞄準新消費,提供新服務。疫情讓傳統消費“改頭換面”,倒逼新業態、新模式如雨后春筍般生發,“宅經濟”勃興,數字經濟消費需求驟增,遠程辦公、在線診療、網絡課堂等迎來爆發式增長。消費升級帶來全新機遇,抓住網絡經濟的“新一輪風口”,升級服務,充分利用政策紅利,進行數字化轉型,無疑是加速經濟恢復發展的先手棋。我們要以此次疫情為契機,主動尋找新商機,提供新服務,積極釋放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潛力。要著眼數字消費、指尖消費等消費新習慣,拓寬線上業務覆蓋面、豐富產品形態,從“面對面”換成“屏對屏”,廣泛運用“網上問診”“線上教學” “云健身”“主播”式營銷等“互聯網+”模式,加快“線下”向“線上”遷移融合,通過發展應對疫情、揚長避短的“新業態”,努力實現在“逆風”中“飄紅”。
瞄準新消費,開發新產品。疫情引發人們對長期以來的消費和衛生觀念的反思,并促進全社會對健康安全關注度大幅上升,對相關健康產品的需求顯著增長。當此之時,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一系列健康產品應運而生,在5G、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推動下,無人機送貨、無人車載人等新興供給方式大行其道,保姆式機器人隨時“聽”候指令……諸多人工智能產品成為消費“新寵”。我們要抓住這一有利契機,深耕健康產業,積極開展人工智能新產品,更好滿足人們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針對醫療行業需求,要積極開發醫護助理機器人、消毒清潔機器人、測溫巡查機器人等新產品。針對居家生活,要開發無人配送機、無人零售機等新產品,加速制造模式、商業模式的人工智能化水平,用技術的變革、產品的更新,挖掘危機背后潛在的“富礦”。
我國消費市場剛性強、韌性足,只要我們善于危中尋機,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釋放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就一定能對沖疫情影響,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發展走進“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系四川在線特約網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