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防疫不松勁,抓經濟不動搖,疫情防控阻擊戰與經濟發展保衛戰必須雙戰雙贏。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抓緊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精準有序扎實推動復工復產,實現人財物有序流動、產供銷有機銜接、內外貿有效貫通,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難免給經濟發展造成一定沖擊。但中國經濟是一片海,包括疫情在內的“風浪”掀不翻大海,也撼動不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當下,最緊要的就是全力以赴打好復工復產這一仗,要以“穩”發展、“強”動能、“活”市場的“硬核”舉措應疫情之“變”,跑出“加速度”,干出新氣象。
釋放政策紅利,“穩”發展。疫情之下,政策是復工復產的“穩定器”。目前,復工復產還有部分“點位”不夠通順,諸如人員流動的“痛點”,原材料供應的“卡點”,中小企業現金流的“斷點”等,都是企業壓力,亟待解決。對此,政府正在精準對焦,持續發力,打出了一套政策的“組合拳”。無論是增加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還是階段性減免增值稅和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亦或是降低企業用電、用氣成本……有料、有溫度的“政策大禮包”釋放了紅利,激發了動力,不僅給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心劑”,更讓企業輕裝上陣好開工、好發展。
暢通好產業鏈,“強”動能。企業復產,產品要造的出來,賣得出去,暢通產業鏈是關鍵一環。連日來,各地的交通“微循環”全面打通,“大門”打開了,物流通暢了;制造業上下游的企業全面開工,產品需要的零配件“有貨了”;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線上交易“火”了,產品自然也“賣的好”了。在江西,年產值近2000億元的南康家具產業,一度線下門店銷售受到疫情影響,但企業借助互聯網,展會變“直播”,員工變“網紅”,通過營銷模式創新,推行線上銷售實現疫情之下的逆勢發展。由此可見,暢通產業鏈,讓企業復工復產“不掉線”“不斷檔”“不斷流”,企業發展動能就會“強”起來,好起來。
擴內需促消費,“活”市場。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疫情之下,只有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才能相得益彰,實現共贏。擴內需促消費,一方面,要注重“消費回補”,很多消費不是沒有,而是因為疫情防控需要“宅在家里”而不能消費,因此要把因疫情延后、耽誤的消費盡可能補回來;另一方面,要強化“潛力釋放”,促進新興消費、網上購物、軟性消費等。以江西為例,當地為擴大消費及時出臺《關于加快流通發展促進商業消費的實施意見》,通過穩定商貿消費,滿足居民需求,近日該省商貿行業生機勃勃,消費市場逐步恢復了“煙火氣”。像在江西南昌市商業區中山路步行街上,目前商場370家商鋪的復工率已達95%。戴著“口罩”,量好體溫后進入商場購物的人群絡繹不絕,消費旺了,商家也樂了。有14億人口的中國,內需巨大,潛力無限。各地還要繼續多措并舉地在確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讓線下教育、餐飲娛樂、零售購物等消費市場暖起來。市場“活”了,自然就能調動企業復工復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就能實現雙贏。
疫情影響是暫時的,也是可控的。我們有信心,打贏這場疫情之戰,更有信心在奏響復工復產奮進凱歌中助推中國經濟揚帆起航,浩蕩前行!
文/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