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2月29日消息(記者傅聞捷)近年來,上海在不斷深化產業發展政策、推動書店生態良性發展方面做了一些較為深入的探索和實踐,實體書店發展的外部政策和市場環境持續向好。
從2012年上海在全國各省市中率先出臺政策扶持實體書店,到國家全面推動扶持實體書店工作,對圖書發行企業免征增值稅;從國家11部委發布《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到上海15家市級單位聯合印發《關于上海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到剛剛頒布的“上海文創50條”,上海正步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業態多元、充滿活力的新型實體書店發展格局”的“快車道”,品牌實體書店的建設成為推動全民閱讀、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力量。
在政策和環境的持續推動和引導下,上海實體書店不斷適應市場需求,積極轉型升級,提升經營能力,在新一輪發展中整體呈現穩中求進的蓬勃生氣,“書店+”融合發展模式不斷創新,功能定位和地域布局更趨均衡合理,多元業態、閱讀體驗、特色定位、個性設計等“文化空間”元素成為新型實體書店的共性。
從2016年底到目前的情況看,品牌實體書店紛紛開設新店,專精特、中小微實體書店再添活力。2017年就有20多家中大體量實體書店以高顏值、高體驗感、高附加值的多元化形態全新亮相申城,贏得廣大讀者青睞。如新華書店“光的空間”店、上海三聯書店“山腳下的書店”、大眾書局、言幾又、西西弗、百新書局、大隱精舍、現代書店等等。其中,新華書店2017年新開和改造升級了4家門店;言幾又書店2017年新增6家門店,兩年內上海門店達到9家;西西弗書店兩年上海布局4家門店,2018年將再增4家;上海三聯書店兩年連續開出6家各具特色的書店;大眾書局在上海累計開出8家主題書店;大隱書局年內新開3家門店,預計2018年再增2家。
新型實體書店突顯“融合”特質,“書店+”模式成為特色發展的主基調。繼書店+閱讀、+咖啡、+休閑、+美學、+網絡文化、+親子教育、+主題分享等領域的多元業態拓展之后,“書店+”的內涵和體現不斷被豐富和創新。近兩年,“書店+美術館”的新華書店“光的空間”店,“書店+文創”的百新書局尚悅灣店,“書店+旅游”的山腳下的書店、“書店+酒店”的上海三聯與亞朵酒店合作書店、青浦的尚書房,“書店+藝術展覽”的衡山和集、“書店+生活空間”的簡屋、“書店+圖書館”的金山圖書館、“書店+新概念”的思南書局、“書店+IP推廣”的角里書房等等,一大批形態多樣、功能多元的書店應運而生,受到市民讀者的廣泛關注和喜愛,成為城市時尚文化的新坐標和新據點。
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實體書店整體上也呈現出融入城市發展布局、規劃合理、地域分布更趨均衡的特點。從近年的數據來看,在實體書店行業回暖、書店回歸城市中心商圈的基礎上,2016-2017年新開設的實體書店更趨于向青年白領相對集中的城市副中心商圈、工業或科技園區、郊區、校區等區域延伸,打破了實體書店原有網點空間過于集中的局限性,延展了地域布局半徑,填補了空白點,可以更有效地覆蓋、服務更多讀者人群。如大眾書局的惠南店、言幾又的七寶店、大隱書局的創智天地店和即將開出的臨港新城店、鐘書閣松江店、華東師范大學的涵芬樓、華東理工大學的隴上書店(即將開業)等。
在全國幾乎所有知名品牌實體書店在上海落地開出數家門店的同時,上海也鼓勵本土實體書店“走出去”。一批各具特色、具有市場生存能力和競爭力的書店,有的已走向全國,在各地開出多家書店。如鐘書閣,繼落戶杭州、揚州后,2017年在成都、蘇州、無錫等多個城市開出分店,西安店將于2018年開出;上海三聯書店繼今年在寧波開設“筑蹊生活”書店后,正籌劃北京大悅城分店,2018年上半年開出。“開放”的產業政策和環境也鼓勵并支持了一批有熱情、有創意、有干勁的年輕人創業開辦中小微書店,為曾經變化緩慢的傳統發行行業帶進了新鮮活力。上海復旦經世書局、“好久不讀”書店、半層書店、貝圖設計書店、樂開書店、曦潮校園書店等規模較小但具有較強專業特色,受到讀者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