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懷化6月2日消息(記者堯遙 通訊員滕珊珊)端午節前,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綠溪口村的貧困戶莫紅切一早就去村里的扶貧產業園給冬桃樹鋤草翻土。路途有些遠,目的地在和平溪鄉毛坪村的地盤上,好在有產業園的皮卡車順路接送。今年4月底,他就領到了產業園發的前三個月4000多元工錢。
“‘霜雪紅’是我們這種冬桃的別稱:打霜下雪才開始成熟變紅。別的桃都賣完了它才上市,‘物以稀為貴’,那價格自然要高一些。”駐村的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扶貧工作隊隊長李文成充滿信心,但兩年前初到漁子溪村(2016年被合并到綠溪口村),他們心里是“很沒底的”。上網查資料、咨詢專家,還去了外地實地調研,考察了本地海拔高度、光照強度、土壤酸堿度和未來市場等因素后,他們選定發展冬桃特色水果產業。這前后花費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
去年3月,魚子溪村與種植大戶莫小勇達成了合作意向,采取“集體+農戶+基地”的模式,由村里成立的麻陽綠園精果專業合作社,以62萬元扶貧資金入股莫小勇錦園壽桃基地,在和平溪鄉毛坪村異地合作發展183畝冬桃基地。村里占股45%(精準扶貧人口占股35%,村集體占8%,麻陽綠園精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管理費2%),基地收益后,將依據村里在國家貧困人口數據庫的實際貧困人口進行平均分紅。
“做貧困村的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是實現扶貧項目資金利用率的最大化。”李文成分析說,新開辟一個產業園,4到5年之內很難產生收益,這與幫助貧困戶盡快穩定脫貧的扶貧目標不是很切合。村里沒有合適的地方,他就出了村找,跑了遍周邊6、7個鄉鎮,最后相中了10多公里外莫小勇的園子。
“選擇合作產業園,有兩個標準:一是前期已經有了投入、管理和規模,可以縮短收益空白期,節省了大量成本和損耗;二是還沒有產生收益,我們去跟人家談,互利雙贏。”李文成心有一桿秤。
“李隊長的算盤打得精!”莫小勇笑道。自己2014年種下桃樹,去年掛果,今年收獲。他算了一筆賬:今年產業園的冬桃還沒進入盛產期,產量初步估計能達到4萬斤以上,按照去年12元每斤的最低價格來算,銷售額至少能達到48萬元,再減去2元每斤的成本、損耗,純利潤就能達到40萬元以上。
“如果按照村合并前的貧困戶數據來測算,今年冬桃收獲后70戶貧困戶戶均分紅能達到2000元以上。”讓李文成有成就感的是,這種合作讓原本4-5年的空白管理期縮短到1年,去年簽訂合作項目,今年就能產生收益,最終還是村里的貧困鄉親得到了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