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近日發布,其中加快農村金融創新被多次提及。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及互聯網金融,提出“引導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體現了政府鼓勵互聯網創新發展、鼓勵結合互聯網解決“三農”問題的積極信號;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沒有出現互聯網金融這一提法,與互聯網相關的表述是“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支付結算和保險等金融服務”,強調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技術結合。此次中央一號文件未提及支持互聯網金融發展,引發市場多方關注。
加快農村金融創新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繼續聚焦農業領域,其中有兩個關鍵詞,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在金融方面,與去年“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相比,今年強調“加快農村金融創新,確保‘三農’貸款投放持續增長”。
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表示,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培育農村農業新動能的重要方式。
當前,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已經滲透到農村基層,發展農村各類經濟都需要“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形式予以支持和推動,以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動能的培育能夠順利進行。
盈燦咨詢高級研究員張葉霞認為,除了強調“三農”貸款投放及強化激勵機制外,農村金融的發展約束機制也是要點,如“規范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嚴厲打擊農村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再結合當前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工作,這些都表明中央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風險的控制以及農村金融規范發展提出了要求。
當前,提供農村金融服務的機構主要有三類:一類是銀行類金融機構,主要包括政策性銀行、農業銀行(3.170, 0.00, 0.00%)等;第二類是非銀行機構,主要包括P2P網貸平臺、眾籌平臺、消費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保險公司等;第三類是合作性質、協會性質、基金會性質的機構,主要包括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針對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張葉霞分析稱,政策性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等主要提供信貸服務,增加貸款投放;保險機構通過提供農業保險服務于農村金融;其他金融機構則可以通過金融創新服務于農村金融。
對互聯網金融影響
上述分析人士都認為,雖然沒有直接提及互聯網金融,但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并提出“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支付結算和保險等金融服務”。
黃震認為,互聯網金融作為我國金融改革與創新的最新成果,應該在“三農”工作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互聯網金融應該被視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也是培育新動能的重要支撐工具。
“從加快農村金融服務幾個領域的工作來說,無論是農業銀行的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還是郵政儲蓄銀行的三農金融事業部運作機制的完善,都需要借助于互聯網技術提升其工作效率。‘三農’領域中的訂單融資、應收款融資等業務,均屬于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重要領域,可以用來提高訂單融資和應收款融資業務的效率。”黃震說,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到了加快農村各類資源、資產權屬認定,推動部門確權信息與銀行業金融機構聯網共享,這對于新的產權交易、產權融資有極大價值,借助聯網共享信息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也是互聯網金融的內容。
張葉霞表示,互聯網金融可以加大農村金融市場的供給,提高農戶、農民融資的可獲得性,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無論是互聯網支付、P2P網貸,還是互聯網理財,互聯網上的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等各個方面都可以為農村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務體驗。同時,互聯網金融能夠實現交易雙方的直接溝通,減少了中介的作用,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互聯網金融對客戶的資產規模沒有傳統金融那么挑剔,能讓更廣泛的群體獲得金融信貸支持。
需夯實法律底線
在鼓勵農村金融創新的同時,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嚴厲打擊農村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積極推動農村金融立法”。黃震認為,這對于農村發展互聯網金融來說尤為重要,夯實法律底線對于農村發展互聯網金融有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這對中央一號文件的金融布局也產生了較大影響。
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正在進行中,未來良性健康發展可期。張葉霞認為,當前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地區發展的難點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廣大農村地區,農戶(個體種植戶、個體養殖戶等)和農民征信體系建設欠缺,網絡借貸平臺缺乏足夠的農戶或農民的征信數據來判斷借貸風險級別;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平臺資質良莠不齊,監管體系尚待完善。互聯網金融各業態發展時間、發展規模不一致,很多相對成熟的產業,例如第三方支付的配套法律相對齊全,P2P網貸平臺、第三方支付、互聯網保險等金融業態的相關監管政策也已經出臺,但部分業態的監管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白和滯后。(記者 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