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長沙7月31日消息(記者 黃珂嵐 實習記者 游娟)7月31日上午,湖南省首屆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在長沙召開。
發布會現場(央廣網發 游娟 攝)
近年來,湖南省自然資源系統積極推動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促進全省全面綠色轉型、鄉村全面振興、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作出了重要貢獻,形成了一批有創新性、典型性,可復制、可推廣的案例。
經評選,長沙市湘江歡樂城礦坑生態修復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長沙市雨花區圭塘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衡陽市東洲島自然資源資產組合供應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南山國家公園制度創新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益陽市大通湖區大通湖生態產業化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桃江縣“桃花江竹海”自然資源資產組合供應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常德市穿紫河綜合治理開發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祁陽市茅竹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林地“三權分置”改革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婁底市冷水江市銻煤礦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等10個案例成功入選首屆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會上,湖南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謝文介紹,湖南在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形成了四大特色做法。在規劃引領方面,全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6283萬畝,建成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堅實的空間保障。在基礎工作方面,湖南完成省級自然資源資產全面清查,建成覆蓋全省的“天空地網”綜合監測體系,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動態精準監管。在改革創新方面,創新推出自然資源資產“組合供應”模式,36個試點項目覆蓋全省14個市州,目前已實現交易金額26.8億元。在統籌協調方面,多部門聯合出臺配套政策,形成了生態補償、產業開發等多元轉化路徑。
下一步,湖南將持續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創新,重點完善價值核算體系、健全市場化交易機制、推廣典型案例經驗。通過強化部門協同、整合多方力量,著力構建“空間保障更嚴格、基礎支撐更有力、轉化路徑更多元”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格局,為美麗湖南建設提供更強支撐。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