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田漢文化園的旋律在時光中吟唱家國情懷,當邊城茶峒的石板路在講述里鋪展民俗風情,當清溪村的田野生長出鄉村振興的詩意——日前,在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園內,“社科逐夢”2025年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講解員大賽總決賽落下帷幕。
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講解員大賽總決賽現場(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供圖)
以賽為媒,踐行文化使命的生動實踐
“社科普及基地作為文化傳承的‘神經末梢’,具有獨特的優勢,通過講解員的生動講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與當代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大賽現場,湖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胡代松的致辭,點出了大賽的核心要義。
作為全省省級職業技能競賽中唯一以講解員為主體的賽事,同時也是第四屆各省區市社科普及基地講解員大賽的選拔賽,本次大賽自啟動以來,就致力于將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蘊與新時代的文化傳播需求緊密相連,為三湘大地的文化傳承者與講述者提供了展示平臺,激勵著他們以多樣形式,推動湖湘文化在新時代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從線上初賽192部作品的激烈角逐,到線下半決賽48強的層層篩選,再到總決賽14位選手的巔峰對決,賽事進程本身就是一次文化使命的接力。選手們帶著紅色場館的精神密碼、古建遺存的時光印記、文學村落的筆墨芬芳而來,在大賽舞臺上,完成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這場對話,讓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與湖湘文化特質深度融合,讓岳麓書院的書聲、屈子祠的蘭芷、里耶秦簡的墨跡……成為新時代文化敘事的鮮活素材。
以講為橋,激活文化傳承的創新表達
總決賽的舞臺上,文化傳承不再是刻板的復述,而是充滿創造力的詮釋。選手們或以青銅器上的禮樂密碼為鑰,讓商周紋飾在當代語境中回響;或以邊城渡口的文脈為線,串聯起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風情與文旅融合的時代圖景;或從紅色故事中萃取初心,讓革命火種在當下煥發光芒;或從非遺技藝中提煉匠心,展現千年傳承在數字時代的新生路徑。這些講解,既有對歷史細節的精準把握,更有對時代價值的深刻洞察,真正做到“讓沉睡的文物蘇醒、讓塵封的歷史說話”。
這種創新表達的背后,也是社科普及工作者對“守正創新”的深刻踐行。文化傳承既要扎根三湘四水的沃土,堅守湖湘文化的精神內核;也要善用新方法、新載體,讓古老文脈與新時代對話,讓社科知識從場館走向街頭巷尾、融入日常生活。
社科普及基地講解員的精彩展示(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供圖)
以心為炬,探索文化強國的湖南路徑
大賽落幕,但使命續航。3名特等獎、5名一等獎、6名二等獎、34名三等獎的揭曉,不僅是對選手們的肯定,更是對全省社科普及工作的鞭策。作為文化傳承的“最后一公里”,講解員隊伍的成長,直接關系到社科普及的深度與廣度;而遍布三湘的236家省級社科普及基地,正是這些文化火種燎原的陣地。
現場評委對選手進行提問(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供圖)
今年,從修訂《湖南省省級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管理辦法(試行)》,創新設立“湖南省社科普及項目”,到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式的舉辦,再到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講解員大賽的持續深化,湖南正以系統思維構建文化傳承的生態體系。這場大賽,恰是這一體系中的關鍵一環——以賽促訓,鍛造一支高素質的社科普及隊伍;以賽聚力,凝聚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的共識;以賽賦能,為湖南建設文化強省注入鮮活動力。
岳麓書院的書聲依舊,屈子祠的蘭芷常青,里耶秦簡的墨跡猶存。當新時代的文化使命遇上三湘大地的深厚文脈,當社科普及的創新實踐遇上千萬群眾的文化需求,湖南正以“社科逐夢”的姿態,在文化傳承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這場大賽的落幕,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從這里出發,更多文化使者將帶著使命與擔當,讓湖湘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為建設文化強國貢獻湖南力量。(唐小玲)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