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武漢7月27日消息(記者趙玲)黑膜池中沼氣翻涌,實驗室里數據躍動,茶田的新芽沐光舒展……在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一家國家級龍頭企業用24年實踐,將豬糞污變成“綠電能”、莊稼漢轉型“新農人”。這條“豬-沼-農”循環鏈,正成為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楊湖養殖基地航拍圖(央廣網發 金加正 攝)

技術閉環:從污染負擔到綠色動能

7月21日,記者走進湖北金林楊湖養殖基地,種豬欄舍外聞不到刺鼻異味,看不見糞污橫流,時不時飄來陣陣茶香,技術員正通過智能終端實時監測生豬的生產數據。這源于基地采用的“豬沼共生”生態循環模式,將傳統養殖的痛點——糞污,成功轉化為驅動綠色發展的寶貴資源。

技術員通過智能終端查看豬場(央廣網記者趙玲 攝)

記者在基地看到,養殖產生的糞污通過密閉管道輸往處理中心!凹S污經過固液分離后,固體變有機肥,液體發酵生成沼氣、沼液和沼渣!逼髽I負責人林萬清指著遠處黑膜厭氧發酵池介紹。

這套投資3600萬元建設的糞污資源化利用系統帶來了顯著的經濟和生態效益。目前,基地配備的4臺沼氣發電機年發電340萬度,可滿足場內自用需求,年節約電費約170萬元;處理后的糞污年產9000噸固體有機肥,可替代2250噸化肥,節約化肥費用450萬元,降低種植成本約350萬元。

“環保是發展底線,更是核心競爭力!绷秩f清表示,該系統的應用使得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100%。2015年,這一模式獲得農業農村部高度評價:“領先全國、值得推廣”。

生豬養殖項目產崽舍(央廣網發 金加正 攝)

與此同時,企業核心競爭力還體現在破解種源依賴上。通過聯合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科院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持續開展種豬登記、性能測定與遺傳評估、選種選配等育種基礎工作,并結合分子育種新技術開展系統性種豬選育工作,企業培育的優質種豬品牌連續多年參加湖北省種豬拍賣會,榮獲近二十項冠軍。

“五年內,我們要讓種豬產能進入全國十強,PSY(每頭母豬年供斷奶仔豬數)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的30頭!绷秩f清立下目標。

政策賦能:打通綠色轉型“最后一公里”

“‘豬沼共生’模式的成功,關鍵在于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苯膮^農業農村局局長段善斌介紹,近年來,江夏區運用區域科教資源優勢,通過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等舉措,創新構建了“豬-沼-茶、果、菜、林”多種形式的種養結合生態大循環模式,成功實現污染物零排放與資源全利用。

生豬養殖場航拍圖(央廣網發 金加正 攝)

政策支持力度顯著。江夏區對新建日處理能力不低于千噸級的區域化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給予最高不超過500萬元的補貼,支持企業購置沼液運輸罐車、鋪設沼液運輸管網等。同時,組織專家宣傳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先進模式,引導企業簽訂供肥協議,保障資源化產品的消納利用。

在政策有力催化下,該企業從2001年負債接手的瀕危豬場,逐步發展成為年出欄50萬頭、綜合年產值超10億元的國家級龍頭企業。其示范效應帶動全區陸續建成8個生豬綠色發展項目,流轉土地5.13萬畝,有力推動了江夏區生豬養殖行業綠色發展。

生豬養殖場航拍圖(央廣網發 金加正 攝)

“豬沼共生”模式不僅實現了環境改善和企業發展,更惠及了當地農民。張剛2005年入職該企業時是一名學徒工,如今已成長為管理萬頭豬場的負責人!暗靡嬗诠就晟频摹畮煾祹降堋囵B機制,我從農民工到飼養員、從技術員一步步走上管理崗位!睆垊偨榻B,二十年間,其月收入從800元增至2萬余元,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這種人才培育模式正在釋放乘數效應。據統計,該企業416名員工中,60%來自江夏區,人均月收入達7000元,有效帶動了當地就業和增收。

編輯:鄧子依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