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洪湖金灣村附近水域,工人們正在水面上進行日常維護。(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倪娜 攝)
開欄的話
“洪湖水浪打浪”的韻律,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心底柔軟的鄉音。
然而,這一長江中下游最具代表性的湖泊治理,卻成了世界級難題。近年來,洪湖野生紅蓮面積大幅度減少,沉水植被幾乎消亡,底棲動物多樣性降低……為恢復“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美景,省市多部門迎難而上、勇挑重擔,對62萬畝的洪湖進行系統生態治理。
即日起,湖北日報開設“洪湖治理進行時”全媒體系列報道,記錄每一道漣漪的蘇醒,聆聽每一片蓮葉的心跳。
“洪湖的水,還能清嗎?”
湖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水環所研究人員陳鵬把這個問題裝進行囊,踏遍62萬畝每一道汊灣。8年來,他的鞋磨壞了一雙又一雙,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的排口坐標,連成一幅“洪湖經絡圖”。今年7月14日,省環科院實驗室分析出的最新檢測數據顯示——洪湖總磷指標較“十四五”初期下降近40%,今年上半年湖泊水質已達到Ⅳ類標準,創下近5年以來的最好水平。
“洪湖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印證了系統治理思路的科學性和生態修復工程成效,但作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生態屏障,其保護與治理仍需久久為功。”陳鵬認為,唯有逐點攻堅、系統治理的扎實舉措,才能讓湖北第一大淡水湖逐步重現水清岸綠的生機。
每3個月監測各類理化指標
7月1日,一艘快艇劈開38℃的熱浪,陳鵬和同事們把采樣器一次次沉入湖心。
“每隔3個月,我們就會對湖泊水質、底泥的各類理化指標,以及水生動植物狀況等開展監測,以實時的監測數據來更好支撐洪湖治理。”陳鵬介紹。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院研究員厲恩華觀測和研究洪湖將近20年。
洪湖治理為什么難?
水質持續惡化,2021年以來一直為Ⅴ類。
放眼世界,大型湖泊富營養化治理都是難題。與河流相比,湖泊的生態系統更為復雜且脆弱。
厲恩華分析,洪湖流域面積大,區域人口密集,洪湖作為洪湖流域的“大鍋底”,承載著各方來水,農業面源、生活污水等污染源也多種多樣。
其中,水體富營養化是基本驅動力,氣候變化是重要推手。由于洪湖是一個淺水湖泊,其平均水深僅有1.35米,因此底泥在失去植被的保護后很容易受到風浪的擾動。長期圍網養殖等活動導致底泥淤積和富營養化問題進一步加劇。在風浪的作用下,沉積物強烈懸浮,湖水變得渾濁,透明度降低,這進一步阻礙了水生植被的恢復,從而形成一個“水質惡化與植被退化”的惡性循環。
水鴨變旱鴨,節約用水90%
多年來,湖北一直在為洪湖想辦法:
2018年,《湖北省洪湖湖泊保護規劃》印發,當年湖北同步啟動了退垸還湖行動,共計退垸還湖面積達12.57萬畝,此舉最大程度降低了人類活動對洪湖生態的干擾;
2022年,《湖北省洪湖“一湖一策”實施方案》公布,明確啟動洪湖部分區域的清淤工程。
遵循“近期穩住、中期提升、遠期轉型”目標,荊州、荊門、潛江三市立下軍令狀,問題清單、任務清單釘在墻上,也釘在干部心頭。
荊州市是我省蛋鴨養殖大市,傳統的“水養”模式,往往對周邊環境帶來污染。如今在江陵縣,這一局面正被悄然改變:當地的鴨子被“請”上了岸,住進了寬敞明亮的“陽光房”。
位于秦市鄉荊堤村的隆興湖蛋鴨“生態旱養”模式實驗示范基地,占地面積150畝,去年12月完工投用。走進基地,只見一只只鴨子體態豐腴,生活在干凈整潔的現代化鴨舍里,不見往日在水中戲水、洗毛的場景。
“由水養改為旱養后,節約用水90%。”湖北隆興湖蛋鴨養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西海介紹,棚舍內養鴨產生的污水,經過厭氧池發酵后轉化為沼液,成為白鰱、花鰱等魚類的優質基肥,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雙提升。
湖泊的痊愈是一場世代接力
今年4月15日,荊州市“清水潤湖”工程全線正式貫通,成功實現“一江清水潤洪湖”的整體建設目標。鹽卡閘、白柳閘、半路堤閘等三條引水線路建成后,將為四湖流域持續輸送清潔水源,對于保障四湖流域糧食安全、改善提升洪湖流域水生態環境意義重大。
中建三局的工程師們把底泥“洗”出氮磷,各路治水團隊帶著“金點子”疏通湖泊“經絡”——洪湖,在各方的努力下終于重新呼吸。
在厲恩華看來,截污、控源、活水等措施同步進行之外,更重要的是恢復洪湖的自凈能力。“洪湖經歷了漫長的水體富營養化過程,生態系統退化,其自凈能力下降,而唯有恢復水生植被,尤其是沉水植被,才能從根本上控制底泥再懸浮、提高水體透明度,進而改善洪湖水質。”因此,厲恩華提出,必須通過優化水位調控,也就是讓洪湖在冬春季保持在較低水位,開展曬灘育草等措施,促進洪湖水生植被恢復。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陳鵬和同事們認為,湖泊的“痊愈”不是一夜返清,而是一場世代接力。
當沉水植物在湖底悄悄抽芽,當野生紅蓮在無人處悄然綻放,當“浪打浪”重新拍岸——那便是洪湖與人類的又一次握手言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弦 張燦 劉鄲 通訊員 李斌)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