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影響天氣火箭和作業車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關注
據南方網報道,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18日上午,廣東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內人頭攢動,由廣東省氣象局和廣東省氣象學會共同舉辦的“3·23”世界氣象日公眾科普活動吸引了近2000名市民冒雨前往。當日,全省還有100多個氣象臺站同步開放讓市民了解氣象知識。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觀云識天”,為幫助市民了解和認識云,氣象主播走出演播室,與公眾進行臺上臺下的互動游戲。
現場設有專家咨詢區,分別邀請了衛星、氣候、防雷、預報、生態五個領域的專家為現場市民解疑答惑。在天氣預報領域,前來咨詢的市民較多關心“天氣預報如何制作”、“預報為何不準”、“不用云圖如何觀測天氣”等問題。在氣候領域,市民最為關注的則是2016暖冬、全球氣候變暖、厄爾尼諾、霧霾、回南天等氣候現象。

市民冒雨參觀各種氣象觀測設備
冷空氣弱致氣溫顯著偏高
針對市民提出的關于氣候變暖的疑問,氣候專家黃珍珠指出,氣候變暖是測量標準將年平均氣溫與1981-2010年近30年的平均氣溫常年值作比較。現在所謂的“暖冬”是隨著近幾年氣候變暖產生的新名詞,一般認為冬季(上年12月到次年2月)平均氣溫比常年值偏高0.5℃就是“暖冬”。
省氣象局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年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0.4度,尤其是冬季(上年12月到次年2月)平均氣溫為16℃,比常年顯著偏高1.8℃,為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高,為最暖的冬季。此外,今年1月廣東全省各地平均氣溫15.9℃,較常年同期顯著偏高2.5℃,打破歷史同期最高紀錄;今年2月廣東全省平均氣溫15.2℃,較常年同期偏高0.5℃。
“之所以出現暖冬,直接原因是冷空氣偏弱。”廣東省氣候中心專家分析指出,冷空氣偏弱,導致每次降溫過程降溫幅度不大、持續時間不長、影響范圍不廣,每次降溫后氣溫很快上升。同時,冷空氣偏弱,導致降雨少、日照時間相對較長。但暖冬之下未必出現“涼夏”。據統計,廣東暖冬與廣東夏季平均氣溫無明顯的對應關系,發生暖冬后,廣東夏天平均氣溫正常、偏高、偏低都有出現過。
對于從長期來看如何應對氣候變暖,黃珍珠認為,一方面,政府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節能減排,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發展低碳再生能源。另一方面,公眾也要提高生態保護意識,低碳生活、綠色出行。

防災減災機器人吸引了眾多小朋友
可帶上VR眼鏡體驗山洪威力
開放日活動現場,市民還可自主參觀預警信息發布平臺、探測數據監控大廳、氣象預報中心、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生態氣象中心、新聞發布中心、氣象觀測場等業務區域,近距離接觸多種探測儀器和設備,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在對外開放的氣象設備車輛停放區域,分別停放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車輛、氣象應急移動指揮車及大氣邊界層車載風廓線雷達車。據現場講解人員介紹,這些車輛均采用國內前沿科學技術,能夠實現實時觀測氣候、影響天氣等活動,吸引了大批市民駐足參觀。
今年新增防災減災互動體驗區,激發了男女老少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現場不僅設有VR體驗區,還出動了防災減災機器人。參觀者只要帶上VR眼鏡,即可720度沉浸式體驗山洪效果和探索太空效果,只要發出動作指令或提出氣象問題,集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于一身的防災減災機器人即可自主作出反應,與市民進行智能互動,并能預報最新天氣。
兩會民聲:房價物價,你慢點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