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漳州市供銷社聯合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培育出具有較強抗病性的果蔗種苗——
甘甜事業有了“福建芯”
果蔗組培苗
盛夏時節,漳州大地上蔗海翻涌。日前,全省首個黃皮果蔗組培育苗機構在漳州揭牌成立。該機構由漳州市供銷社下屬的漳供農服公司聯合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共同打造,將共同推廣雙方于去年采用“莖尖脫毒生產果蔗健康種苗”模式育出的具有較強抗病性的果蔗種苗,并向廣大農戶提供技術指導,讓蔗農“種植無憂”。
據悉,目前,該種苗年產能達1500萬株,果蔗脫毒率達98%以上,實現了“科研—生產—推廣”一體化發展。
黃皮果蔗帶來甜蜜日子
走進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的甘蔗種質資源圃,只見一排排果蔗挺拔如林,翠綠的葉片隨風搖曳。“這些就是我們所選育的‘閩引黃皮果蔗’,本季果蔗已種植半年了,長勢喜人。”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科研人員李和平說。
漳州是全國著名的蔗糖產區之一,甘蔗曾經是漳州最主要的經濟作物。漳州與甘蔗的淵源可追溯至漢代。新中國成立初期,漳州甘蔗種植面積達6.3萬畝,蔗莖總產量12.95萬噸,隨后幾年,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總產量和畝產逐年增加。1958年,省農科院在龍文區登科村設立甘蔗試驗站(現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閩選703”“閩糖70/611”……在幾代科研人員的努力下,許多甘蔗新品種從這里走向全省,推廣至全國各地。
2003年,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從廣東引進黃皮果蔗,經7年攻關,于2010年成功選育出“閩引黃皮果蔗”,這是第一個通過我省認定的果蔗新品種,由于品種特性優良,目前,已在閩南地區廣泛種植。
“這兩年價格不錯,今年又多種了數十畝。”當地果蔗種植大戶陳偉平說,10年前,其父親、時任薌城區浦南鎮園坑村黨支部書記的林元利經過多方考察,發現這種甘蔗具有皮薄、汁飽、清甜、口感好等優點,市場行情不錯,通過流轉村里的土地,帶頭試種20畝黃皮果蔗,果蔗獲得豐收,當年產值48萬元。
在長泰區,種植戶王平的300畝果蔗已被浙江的果商提前預訂。“我從2018年開始種植果蔗,種植規模從最初的100畝擴大到現在的300多畝。”王平說,2021年他在浦南鎮流轉了200畝地種植黃皮果蔗,后來又將基地擴展到長泰區。再過半年,這些果蔗將被運往湖南、湖北、浙江等地的客戶手中。
“漳州地區果蔗種植面積約1.5萬畝,近3年來優質黃皮果蔗種植效益畝均純利潤超8000元,可帶動農民增收超4000萬元。”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副所長洪建基說。
組培苗里育出“福建芯”
在甘蔗脫毒種苗研發中心,數百個培養架上整齊排列著數千個玻璃瓶。透過瓶身可以看到,嫩綠的蔗苗正在無菌環境中茁壯成長。
一直以來,甘蔗多使用蔗莖作種。“每年冬季甘蔗采收后,要留下一部分蔗莖作種。”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樹河說,剛剛砍下的種莖,二三十根扎成一捆,堆放在陰涼處。來年開春是下種的季節,種蔗砍成小段,每段留兩個芽點,用石灰水浸泡一天殺菌,隨后開溝下種,當年選育出來的黃皮果蔗推廣后,許多蔗農每年仍是保留傳統的蔗莖作種模式。
“傳統留種方式就像近親繁殖,病害會代代累積。”洪建基解釋道,由此帶來的果蔗花葉病等病害可導致果蔗減產30%以上,嚴重時甚至絕收,推出市場10余年的“閩引黃皮果蔗”也開始出現這些問題。而組培脫毒技術能從源頭破解這一難題。
“果蔗產業能否健康發展,種苗是關鍵。”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所長張明輝說,2024年11月,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與漳州供銷社所屬的漳供農服公司簽訂技術服務協議,構建“科研機構+龍頭企業+種植主體”三位一體的本地化種苗供應體系,采用“莖尖脫毒生產果蔗健康種苗”模式。
“我們的技術人員經常會到試驗田或蔗農的田里‘選美’,挑選青壯、健康、挺拔的甘蔗,截取尾巴的一段后回到培養室,再選取一個芽點進行脫毒,然后放入組培瓶中進行培養。”李和平說,20天后,每個芽點可以長出一叢小苗,大概有20多株,只有不到一厘米高,此時就可以進行分瓶,根據果蔗苗的生長情況,每隔一定時間(如2~4周)進行一次繼代培養。果蔗組培苗通過繼代培養實現果蔗苗的幾何式增長。
“一個芽點可在8個月內擴繁出16萬株種苗,相比傳統方式,用種量減少40%,土地利用率提高50%。”張明輝說,經提純復壯的脫毒果蔗種苗具有植株根系發達、抗病性強、生長均勻等優勢,畝產可提高20%以上。
組培蔗苗的問世,解決了困擾蔗農多時的種苗問題,標志著果蔗有了“福建芯”。“有了組培蔗苗,我明年準備擴大種植規模。”龍海區程溪鎮蔗農許國民信心滿滿。
“2025年漳州預計新增果蔗種植面積5000畝,健康種苗需求超400萬株。”漳供農服總經理黃武真說,組培育苗機構成立后,一頭鏈接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一頭鏈接果農及果園,助力農業良種良法示范推廣與科技成果轉化,助推果蔗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前靠經驗,現在靠科技,這個‘甜蜜事業’越來越有奔頭了”。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蕭鎮平 通訊員 林國容 劉欽賜 文/圖)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