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25日消息(記者馮爍)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一直以來,老百姓的“開門七件事”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但近些年隨著社會的發展,“開門收快遞”成為新“開門七件事”之一。不過,一個行業的發展不可能總一帆風順,快遞員不打招呼就把包裹扔進快件箱、包裝紙箱及封裝膠帶堆積成山也成為快遞業的行業痛點。盡管今年5月1日施行的《快遞暫行條例》對一些問題提出了要求,但痛點真的被解決了嗎?要想從快遞大國發展成快遞強國還要捋順哪些事?
“買買買、拆拆拆”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17年,我國快遞業更是正式常態化,進入單日快件量“億件時代”。其中,收、轉、運、派這四個環節在快遞運行過程中缺一不可,不過“最后一公里”的末端派送服務,由于和消費者的體驗息息相關,成為整個鏈條的關鍵環節。
近些年,基于消費者收快遞難的痛點,智能快件箱開始進駐各大小區。國家郵政局副局長劉君表示,一年以來,我國智能快件箱數量增長較快,快件處理能力也大大提高。全國已運營的快遞末端公共平臺服務站達到4.2萬個,智能快遞箱達到24萬組,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35%和16%。通過智能快遞箱,現在每天處理的快件量已經超過1000萬件,同時企業的服務能力也大大提升。
盡管《快遞暫行條例》明確,快遞員要在放包裹前征求消費者意見,但是仍有消費者抱怨,一些快遞員還是不打招呼就把快件扔進快件箱。對此,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方璽解釋,由于目前智能快件箱的商業模式尚未探索明晰,現存問題正體現了整個行業發展的陣痛。
除此之外,劉君還表示,大數據時代,智能快件箱的鋪設背后是一個又一個數據。國家郵政局還將推動建立上下游數據管控的規制,加快建立快遞業電子商務平臺之間數據保護和開放的共享規則。在確保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鼓勵數據交換共享,提升服務協同效率。
當數億包裹每天在物流樞紐間流轉時,包裹的包裝紙箱、膠帶數量也十分多。這也是近些年國家郵政局反復提及快遞包裝減量化、綠色化、可循環的原因。
目前看來大型快遞公司已經開始進行了不少嘗試,京東物流集團CEO王振輝介紹,綠色包裝不再是紙上談兵。正常情況下每個快遞箱可以循環20次以上,而且這樣可以減少一百億以上塑料紙箱、塑料袋、傳統紙箱的使用。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馬路上奔馳的貨運車輛也是末端配送的重要環節。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帶有“新能源”標識的貨車也加入了送貨大軍,投遞電動化變成現實。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運行管理部渠道管理處經理李金英介紹,在一些城市,公司積極嘗試通過租賃和購置的方式推進新能源汽車的應用。目前新能源汽車已達到近4000輛,逐步替代燃油汽車,與大規模使用的電動三輪車實行高低搭配,推進城市投遞的電動化。
不過方璽表示,盡管企業們采用技術手段進行了很多嘗試,但是要想真正讓物流“綠”起來,需要多種要素均衡投入,除了摸索真金白銀的商業模式以外,政策要素也不可或缺。要通過商業模式來解決綠色問題非常難,一定要有政策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