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務插上互聯網翅膀,文化陽光溫暖每一個人;云端課堂讓山區海島的學生享受更公平更優質的教育;網上診療密織深入城鄉的全民健康之網……信息化發展浪潮奔涌,浙江人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都在見證由互聯網帶來的深刻改變。衣食住行“萬物互聯”,精神家園“云”端構建,互聯網造就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充分顯現。
“網信事業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互聯網+”的外延不斷拓展,和每一個浙江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緊緊相連。浙江百姓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有了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1
擁抱數字信息新生態
文化陽光溫暖每個人
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浙江向公眾提供了多層次、多樣化、專業化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切實向基層傾斜、向偏遠地區傾斜、向弱勢群體傾斜,努力讓文化陽光照遍每一個角落,溫暖每一個人。
漫步西湖,在岳廟景區,近期啟用的啟忠書吧成了游客的好去處。打開手機,支付寶用戶的芝麻信用在這里就是一張無形的“借書證”。突破行業和地域藩籬,浙江公共圖書館“信閱”特色服務由此延伸到景區。
自2018年4月“信閱”在線平臺啟用以來,浙江已有93家公共圖書館為所有芝麻信用550分以上的讀者提供借書免借閱證和押金以及百萬冊館藏圖書全國范圍內快遞形式的借與還服務。
“信閱”是浙江以“互聯網+”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縮影。寧波的“一人一藝”、嘉興的“文化有約”……基于互聯網技術,全省各地各單位陸續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實現文化服務供需更加有效對接。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浙江已建成1個省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11個市支中心、83個縣級支中心、44886個基層服務點。
互聯網不僅深刻改變浙江百姓文化生活,更推動文化價值與產業價值加快統一。文旅“雙萬億”產業進入風口期,抓住當代“一部手機走天下”的互聯網原住民,就抓住了經濟增長新機遇。
前不久,浙江最權威的文旅類綜合服務平臺——“浙里辦”APP中的“文化·旅游專區”上線運行,首次整合了文旅、氣象、交通、公安等部門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實現數據共享。2018年底,首批省政府數字化轉型重大項目——“詩畫浙江全域旅游信息服務系統”上線運行,包含公共服務、數據中心等4大功能,率先在衢州等地貫通省市縣旅游數據互聯互通……一朵“智慧云”下的和諧風景,是旅游業轉型升級下游客的舒心出行。
互聯網重塑當代人的精神生活,這既是機遇,也帶來挑戰。信息爆炸的數字社會,如何引導大眾培養良好閱讀習慣、樹立正確價值導向,成為時代新課題。
2018年,浙江成年居民數字化閱讀接觸率達84.8%,比2014年提高了28個百分點。目前,杭州國家數字出版產業基地聚集數字出版企業超400家;浙江出版聯合集團完成內容生產、知識服務、電商銷售的數字出版商業閉環模式;中國影視產業副中心的建設,為數字內容升級、IP變現提供高效路徑……
以打造“中國網絡文學重鎮”為目標,浙江相繼成立全國第一家省級網絡作家協會、全國首個中國網絡作家村等組織機構;中國網絡文學周、中國數字閱讀大會兩大“國字頭”盛會伴隨文化新生態而生,自首屆起便永久落戶杭州;支持網絡文學作家創作現實主題力作、為網絡文學作家爭取職稱及培訓等配套政策相繼設立……近年來,浙江啟動“網絡文學引導工程”,一大批網絡文學浙軍加速培育,越來越多立意高遠、文風雋永的作品異軍突起。作為全球流行的文化現象,《羋月傳》《甄嬛傳》等浙江網絡文學在泰國、越南、印尼、蒙古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暢銷,網絡文學成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載體。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浙江文化事業、產業擁抱數字信息新生態,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城鄉學校同上一堂課
拓展教育均衡新空間
全面推進“互聯網+義務教育”1000所中小學校結對幫扶工作,是今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實事之一。通過一根根網線,越來越多的城鄉學校“合”在一起上課,用互聯網構建跨學校的數字化學習共同體,打破傳統學校的界限,拓展教育的時空,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聽完了我們班同學的發言,讓我們來聽聽保安小學的同學有什么精彩的發現吧!”不久前,相距59公里的江山實驗小學和江山市保安小學的學生通過網絡和屏幕,在線同上一堂課,了解不同地域生活垃圾處理的不同情況。課堂還進行了網上直播,家長和其他老師都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直播間在線觀看。
“互聯網+”同步課堂,已成為浙江不少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突破口。目前,浙江已有1515所結對幫扶學校正式啟用“同步課堂”,無論是身在繁華都市還是偏遠山區,孩子們都能借助網絡享受到來自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獲得了最大化、最優化。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也是促進教育均衡和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搭乘“互聯網+”快車,不僅全省學生在云端共享優質課堂,廣大教師也通過網上平臺交流互動,不斷提升教學科研能力。
作為浙江省義務教育學校“城鄉攜手同步課堂”省級試點學校,從2018年開始,海鹽縣齊家小學的老師會不定期和當地城區小學向陽小學的老師一起備課。齊家小學教導主任沈云平說,同步課堂不僅彌補了鄉村教育的不足,還樹立起一面鏡子,讓教師們看到山外有山,時時鞭策自己,激發教師探尋課堂新模式的熱情。
積極探索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路徑,浙江很早就創建了名師網絡工作室。當前,全省已培育形成266個省級名師工作室,近70%的中小學教師依托之江匯教育廣場名師網絡工作室開展和參與各類線上線下研修活動,并輻射全國28個省、市和自治區。如今,浙江省名師網絡工作室平均每隔2.8個小時開展1個研修活動,每隔6.6分鐘發布1個話題,每隔1.9分鐘分享1篇文章,高峰時數十個研修活動在線同步開展。
3
醫療資源離百姓更近
開啟全民健康新前景
依托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發展,健康醫療的新模式呼之欲出。“互聯網+智慧醫療”凝聚了信息化技術與醫藥科學的新成果,正在成為創新驅動健康事業發展的先導力量,呈現出美好的前景和無限潛力。
“互聯網+”的力量,讓“一鍵問診”日益普及,輕輕“一鍵”,觸動了健康浙江的新征程。2019年初,浙江首個“服務+監管”一體化共享平臺——浙江省互聯網醫院平臺上線。平臺嵌入醫療機構、醫師、護士等電子注冊系統,依托實體機構和注冊醫務人員為居民提供可靠的服務,極大方便患者網上尋醫問藥。上線以來,平臺已開展在線問診213萬余人次,在線復診156萬余人次,探索開具線上處方160萬余人次。截至2019年10月,已有177家提供互聯網診療服務的醫院接入監管平臺,接受實時監管。其中,39家醫院開通線上護理專科門診,已備案806位護士;72家醫院開通互聯網藥事服務,已備案439位藥師。這一數字還將不斷增長。
互聯網“+”出新速度,不斷提升患者醫院就醫體驗。在“最多跑一次”改革引領下,全省醫院高峰期掛號現場排隊平均時間已從改革前的8.21分鐘減少到3.81分鐘,門診智慧結算率從56.07%上升到79.08%。
“互聯網+”聯動省市縣鄉各級醫療資源,為“雙下沉、兩提升”工作推進鋪設出一條“快速路”。特別是5G時代的到來讓“萬物互聯”成為現實,醫生與患者、優質醫療資源與基層地區的距離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拉近。不久前,一場特殊的骨科手術在嘉興開展: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田偉在機器人遠程手術中心,通過5G網絡技術,遠程操控嘉興市第二醫院的骨科手術機器人,為一位腰一椎體壓縮性骨折的病人精準完成手術。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互聯網+”,推動了全民健康信息化的新跨越。(記者 曾福泉 嚴粒粒 馬悅 紀馭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