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數字化,是浙江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的一條重要主線。近年來,浙江大力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化+”“互聯網+”“智能化+”正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企業在進化,浙江制造大步邁向浙江“智造”;生產方式在進化,“產品+服務”的混合商業模式,正給浙江的產業注入新動能;政府也在發力,助推產業數字化轉型。《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8年)》顯示,浙江省“產業數字化”指數達18.66,位列全國第一。
迭代
企業從制造到“智造”
8月25日晚的央視《對話》節目中,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和阿里巴巴CEO張勇等,一起坐在了西湖邊。熱聊的話題,正是“數字經濟”。
提起當年的“虛實之爭”,宗慶后笑著說,是誤會,“我們擁抱數字經濟”。他主動爆料:娃哈哈很早就開始產業數字化的探索。2015年,娃哈哈上馬“食品飲料智能化工廠項目”;2017年,娃哈哈升級了杭州下沙的一條生產線,成為中國第一條數字化與智能化飲料生產線。接下來,娃哈哈還將打造“無人倉庫”“私有云”。
娃哈哈,只是眾多浙江企業從制造邁向“智造”的縮影。僅去年,浙江省就建成了66個“無人車間”“無人工廠”。今年上半年,已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5042項,在役的工業機器人超過8萬臺,31.45萬家企業已經“在云上”,其中省重點工業企業上云的普及率,更超過六成。
網易聯合創新中心總經理孟凡明,今年已經走訪了不下兩百家工廠。他觀察到,有更多企業一改以往的觀望態度,開始真正踐行“產業數字化”。“上半年,網易疾風工業智能平臺發布,短時間內就已經有50多家企業接入。”孟凡明告訴記者。
“數字就是生產力”,成為越來越多浙江企業家的共識。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的思考,頗具代表性。在近日召開的2019中國工業互聯網大會上,他說:“自2010年以來,傳統產業一直受到持續地沖擊,活得‘糾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回頭仔細想想,在制造業中除了少數幾個行業,絕大部分行業都有長期甚至永久存在的理由,只是會不斷地‘升級’。沒有淘汰的產業,只有落后的技術、落后的產品、落后的制造方式。”
作為全國首個“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近年來浙江加快推動數字技術與全產業各領域深度融合,構建“1+N”工業互聯網平臺、全面實施“十百千萬”智能化改造工程和“企業上云”行動,從“機器換人”到“工廠物聯網”再到“企業上云”“工業大腦”驅動的智能制造升級之路,基本形成。
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傳統制造業企業的集聚地。兆豐機電的“工廠大腦”正不斷演算,一套汽車輪轂軸承單元的生產節拍,從原來的幾分鐘縮短為15秒。董事長孔愛祥說:“全公司上千臺機器已全部上云。”2005年信息化、2015年機器換人、2018年數字化、今年5G覆蓋……這家創辦于1997年的企業,通過不斷地躍進迭代,穩坐行業“隱形冠軍”。
傳統企業緊跟著時代,“原生”于數字時代的企業,更抓住后發優勢,站上了“智造”高點。衢州柯城,今年上半年剛投產的佰意智造服飾,應用5G MEC邊緣計算技術,將傳統的羽絨服生產,變得高度智能化:車間里,布匹被智能拉布機拉上裁床,裁剪機自動裁剪,成品又被機器手抓取到AGV智能物流車上……
重構
生產服務珠聯璧合
馬云曾經“預言”: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服務業,而未來的服務業一定是制造業。
利用數字化實現個性化、定制化、精細化的生產和服務,浙江的傳統制造業正向“產品+服務”的混合商業模式轉型。在老牌鞋企奧康的C2M智慧門店里,消費者的腳型數據及訂單,會立即傳輸到企業大數據平臺。1分鐘完成一鍵定制,10分鐘內計劃派單,7天完成產品生產,1至2周產品交付客戶。這樣的“高端私人定制”,價格只比非定制鞋貴20%。“通過搭建大數據云平臺,能夠更好地對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進行精準、高效的匹配,進而為企業賦能。”奧康C2M負責人介紹。
浙江企業不僅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圍繞客戶需求開展個性定制、柔性生產,也將觸角延伸至銷售服務,通過智能的、可聯網的產品生成數據,并據此提供服務。兆豐機電已經為汽車輪轂軸承單元內置輪速傳感器,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產品的信息就能實時匯總到“工廠大腦”,一旦發現產品使用狀態異常,企業就會提醒用戶到附近的維修店進行保養或維修。
跟上數字時代步伐的企業,正在這場產業變革的浪潮中,獲得新的競爭優勢。在諸多傳統服裝企業掙扎于生存邊界的背景之下,杭州余杭區藝尚小鎮的杭州意豐歌服飾有限公司,已穩坐業內“黑馬”位置。對意豐歌來說,這一切離不開自主研發的“數字工廠—服裝零售全鏈路數據決策平臺”。意豐歌在試點門店的衣服里安裝上芯片,通過分析試衣數據、轉化率等數據尋找到爆款。“一個新款從上市到判斷出是好款還是差款,只要3天時間。”董事長錢曉韻說。獨特的以銷定產的快反供應鏈經營模式,讓意豐歌庫存下降30%,業績增長40%。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家公司里,IT類員工占比高達30%,它給自己的定位,也早已不是制造企業,而是“一家全鏈路數據化、智能化、時尚平臺型公司”。
可以看到,在浙江,在像奧康、意豐歌、兆豐等大批“智造工廠”里,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界線,正變得越來越模糊。新的生產方式與新的服務模式珠聯璧合,大大提高了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不斷賦能浙江的制造業提質增效。據統計,浙江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13年的16.78萬元/人提高到2018年的22.5萬元/人。2019年上半年浙江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6.2%,10個重點傳統制造業增長7.9%,呈現出“好于預期、高于全國、領先東部”的態勢。
助推
政府搭臺破解難題
產業數字化轉型,并非毫無障礙。浙江省信息化發展研究院院長陳疇鏞認為,難點來自兩方面:“一是要解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能力與內生動力不足問題;二是行業大數據平臺缺失。”
在中小微企業中大面積推廣智能制造,一直是個“世界性的難題”,卻決定著產業數字化升級的成敗。單靠企業“單打獨斗”,實現數字化轉型困難重重,更需要“政府搭臺”。
新昌軸承產業,是典型的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的傳統塊狀經濟集群。“大多存在缺乏信息化技術基礎、缺乏信息化人才、缺乏懂信息化的經營團隊、缺乏領導信息化的企業。”新昌人說,他們遇到了“四大難題”。
怎么破?去年以來,在浙江省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的推動下,新昌成為浙江省振興實體經濟(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試點縣。新昌借鑒住建工程總承包“交鑰匙”方式,遴選總承包商,為中小微企業量身制定技改路線,大力開展“數字化制造、平臺化服務”探索。這一做法,被稱為“新昌模式”。
最新數據顯示,已經有189家新昌軸承企業,實現了智能化系統改造。更重要的是,通過工業互聯網應用,新昌把這些企業的一萬多臺設備整合起來,解決傳統產業集群產能結構性過剩、產業結構單一、整體利潤低等問題,為產業集群上每個企業的效益和管理,帶來質的飛躍。
目前,浙江已在18個縣市推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試點。一個個搭載著工業互聯網的數字化產業集群,在浙江遍地開花。浙江將工業互聯網,作為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在全國率先推進建立“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和行業聯盟,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引入supET平臺有效提高了工藝效率和經濟效益。同時,培育了行業級、區域級和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47個。
產業數字化轉型難題,解法不止一種。我省正在大力推進的“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也是其中之一。
在諸暨大唐襪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的大數據中心里,包含了從原材料到襪子生產和銷售整一條產業鏈的數據,成為大唐襪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去年,大唐鎮建成數字化工廠4家,企業上云640家,全鎮襪業產值同比增長19%。蕭山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依托龍頭企業萬向集團,整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推動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推廣應用,目前已共建大院名所12家,開展產學研的企業335家,搭建4個產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服務企業4687家次,解決技術難題750個。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建設省市縣三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168家,其中省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65家。各具特色的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在浙江大地上拔地而起,成為浙江產業數字化轉型的“航母戰斗群”。(記者 方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