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上海看作長江經濟帶的龍頭,那么與上海接壤的浙江平湖,一直擁有與龍頭共舞的地利之便。
一條僅幾米寬的界河,將上海和浙江隔開。在平湖市的行政版圖上,新埭鎮這個“邊界”小鎮原本并不起眼。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的推進,新埭鎮被推到了舞臺中央,一個跨省(市)合作建設的科技城,將上海和平湖緊密連接起來,一起融入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浪潮。
近日,記者來到全國首個跨省(市)合作園——張江長三角科技城中的平湖園探訪,感受長江經濟帶發展的脈動。
“原來這里離上海這么近”,這是大部分客商第一次來到張江長三角科技城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2013年,浙滬兩地共同規劃了一個面積87平方公里的園區——張江長三角科技城,由位于上海的楓涇園和位于浙江的平湖園組成,開全國跨省(市)合作園區先河。
與上海近在咫尺,最直觀的體現是空間距離。
在這里,隨處可見“上海元素”。懸掛上海牌照的大小車輛往來穿梭。園區內,大巴車直達上海南站,K319路公交車直達滬杭高鐵金山北站。距離界河僅幾百米的平湖國際進口商品城,每逢節假日都會涌來一波波來自上海的大巴和客人。
這里距離最近的S36亭楓高速公路出口僅600多米,到金山北站3.6公里。幾年前,浙江研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從上海搬到平湖園。公司董事長陳國東每天一早從上海家里出發,經S36亭楓高速,45分鐘就能到公司,“比在上海上班還方便”。
近在咫尺,還體現在企業享受政府服務的“零距離”。
一方面,平湖園在土地指標、稅收優惠、創新孵化等方面制訂了大量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員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務,幫助企業實現快速發展。
作為平湖園的新成員,德資企業亞地斯新材料科技(浙江)有限公司今年4月剛剛投產。生產車間里,機械手正在生產線高效地處理原材料。企業營運總監周永軍告訴記者,搬來浙江后,企業面積擴大了兩倍多,生產車間、實驗室都用上了新設備,節約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平湖園較低的土地和用工成本、優惠的稅收政策、便利的區位優勢,吸引了當時負責為上海工廠選新址的周永軍。
更讓周永軍驚嘆的是,從簽約到進場打下第一根樁,只花了4個月;拿到企業危險品經營許可證,只用了兩周……這都得益于平湖園工作人員的高效和務實。
近在咫尺,還體現在科技城三方融合發展相向而行的步伐上。
2016年2月,上海張江高新區管委會正式批復同意設立張江長三角科技城。
2017年,張江高新區、上海市金山區、嘉興市三方簽署建設框架協議,確定通過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招商、統一運營,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平湖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學斌的手機里有個“招商聯合工作小組”的微信群,他每天都會與楓涇、張江方面的負責人交流信息。
2018年上半年,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平湖園已從上海引進包括高端裝備制造等在內的優質項目12個,總投資30.05億元。
2018年6月,張江長三角科技城領導小組召開會議,全面開啟一期7.1平方公里的啟動區建設。
三伏天的平湖園里,呈現出一派火熱景象:科創大廈8月剛開工,正在緊鑼密鼓施工中;張江長三角科技城規劃展示中心5月開始試運行,每天來自各地的賓客絡繹不絕……(記者 李茸 肖未 通訊員 任迎春 張麗君)
編輯:
傅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