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門口找到了好工作,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11月10日清晨,淳安縣楓樹嶺鎮魯家田村村民黃桂姣趕到位于銅山鐵礦的大下姜黨建蜂業消薄基地養護蜂箱。一個月前,黃桂姣結束14年的外地打工生活,成為消薄基地的一名養蜂管家。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淳安縣和楓樹嶺鎮黨委、政府將下姜村周邊32個村的消薄增收,作為檢驗主題教育開展實效的重要任務。“我們聚焦‘大下姜’村民消薄增收的強烈訴求,組織黨員干部走田間、訪地頭破解難題,讓主題教育充滿泥土味的同時,推動‘大下姜’加快實現綠富美。”“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體黨委副書記、楓樹嶺鎮黨委書記程軍介紹。
  黃桂姣工作的大下姜黨建蜂業消薄基地,實現了企業、村集體和老百姓的“三贏”。今年9月,在一次走訪調研中,楓樹嶺鎮了解到轄區的莫島生態數字蜂業公司計劃擴大養蜂規模,但卻為養蜂基地的選址犯了愁,鎮里便第一時間推薦廢棄多年的銅山鐵礦。“占地千畝的銅山鐵礦,擁有柃木、泡桐等十多種蜜源植物,非常適合建立現代化養蜂基地。”程軍說,此后,鎮里多次上門與礦址歸屬單位協調交涉,一周不到,就幫企業拿下了使用權。
  企業的難題順利解決,如何讓周邊百姓嘗到甜頭?面對“大下姜”抱團發展新趨勢,一個月前,在楓樹嶺鎮黨委、政府牽頭下,包括魯家田村在內,下姜村及周邊32個村聯手入股,成立楓林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向莫島生態數字蜂業公司采購2000個智能蜂箱,在銅山鐵礦打造“大下姜黨建蜂業消薄基地”。“村里已有45位村民實現穩定就業或臨時就業,平均每個村集體每年至少分紅5萬元。”魯家田村村委會主任汪南洋高興地說,等到消薄基地完全建成后,還將有10名村民成為養蜂管家。
  步入銅山鐵礦,漫山遍野的智能蜂箱映入眼簾,在裝修一新的蜂蜜監測實驗室,電腦顯示屏標示著蜂箱的溫度、濕度,展臺上擺放著藍莓果蜜、青梅卡樂蜜等新產品。“一旦溫度和濕度出現異常,蜂農就會到現場解決,相比傳統養蜂,數字養蜂的蜂蜜產量至少增加4倍。”莫島生態數字蜂業公司董事長陳平華告訴記者,為了帶動更多“大下姜”的村民實現增收,他們力爭通過3至5年的努力,在下姜村周邊布局超過5萬個智能蜂箱,打造一個科技感十足的“智蜂小鎮”。
  據統計,今年以來,淳安縣推動下姜村周邊32個村實現經營性收入503.28萬元,在“大下姜”形成智能養蜂、紅高粱、高山果蔬、中藥材等6個品類的3000余畝消薄基地。“按照‘平臺共建、資源共享、產業共興、品牌共塑’的發展目標,我們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不斷探索創新消薄增收的新路徑,建立定期通報、定項巡查、定量考核的督查落實機制,讓‘大下姜’老百姓真正收獲主題教育實實在在的成果。”淳安縣委主要負責人說。(記者 劉健 通訊員 陳航 王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