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是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各地獨特的年俗項目和非遺體驗成為當地旅游市場的亮點。人們走出家門,沉浸式體驗非遺剪紙、木刻、手工技藝等年俗年味,感受傳統與現代的雙向奔赴。

據美團數據顯示,自2025年1月1日以來,“非遺”相關關鍵詞的搜索量增長了174%,“非遺體驗”上漲168%,“非遺手工”更是增長了321%。京東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年貨節期間,各類傳統木版年畫類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年畫類產品在浙江、福建、江西、廣西等省份的銷量同比增長也均超3倍。

這幾天,記者走訪杭州各大非遺館、工作室、手創店等,感受古老非遺與新春佳節激情碰撞,觀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超凡工藝,聆聽年輕人對非遺工藝的思考。

在位于余杭區的“玉見”手作社團,創始人吳光群向記者展示起蛇年的新春剪紙《百財納福》《女人和蛇》《蛇的公主和王子》等作品。“中國傳統文化中,蛇被視為一種神圣的動物,常用于塑造神像,如女媧和伏羲,他們被描繪成人身蛇尾的形象,象征著幸運、吉祥和神圣。”

只見她手拿剪刀,在紅紙上輕輕舞動,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便呈現在眼前。福字、生肖、花卉……每一處細節都流露出濃濃的年味。作為杭州余杭區第六批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光群不斷嘗試“混搭”,她向記者介紹蛇年剪紙系列的設計理念:通過一條纏繞的蛇,形成了一個“福”字的造型,又在蛇身中分別設計了不同的花卉,有水仙、牡丹、梅花等各式各樣的百花,寓意春暖花開,富貴繁榮。“通過蛇這一生肖形象,結合剪紙藝術的獨特表現手法,展現蛇年的神秘、智慧與靈動之美。”她說。

吳廣群的蛇年剪紙作品 受訪者供圖

身為余杭雕版印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趙杭整個春節訂單不斷,雕刻木板、蛇福拓印……“我今年做了兩幅關于蛇年的雕版,分別是《蛇舞春風》《蛇運亨通》,題材都與新年屬相相關。”在南渠社區木刻雕套色技藝傳承基地,趙杭展示起自己的看家本事——“拳刀”在他手中仿若被注入了靈魂,翩然飛舞間,一塊平平無奇的木板逐漸完成一場蛻變。定位、上色、印制……很快,一張栩栩如生的《金蛇賀歲圖》翩然紙上。

這就是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術。趙杭告訴記者,制作出來的雕版福字做成旋轉相框,再加上一盞小小的宮燈,收獲了無數年輕人的喜愛。在他看來,這種消費現象反映了當代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回歸,也體現了更多消費者愿意以一種更傳統、更原汁原味的方式來迎接新春。

趙杭的作品 受訪者供圖

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忙年”時,年輕人們也被豐富的非遺知識所吸引。這個春節,余杭區瓶窯鎮余杭文化中心二樓的三亖拾研SUSTAIN店,迎來了一批來杭州體驗非遺的臺灣中學生,工作人員們為這些來自臺灣的學生準備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燒箔畫和型糊染DIY活動。

“燒箔畫是一種民間藝術,結合綜合材料與繪畫技術的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工藝制法、驚艷的色彩以及豐富立體的表現力在傳統藝術中獨樹一幟。”店主徐涵彬說,整個活動過程中,大家都覺得這些看似簡單的工藝,實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每一件作品都是匠人精神的體現。

臺灣學生在店內體驗 受訪者供圖

“現在的年輕人不僅會購買成品,還會研究背后的傳統文化和故事背景,他們開始購買材料包嘗試DIY。”在杭州市錢塘區清潮園“王的手創”店內,負責人蘇老師與記者分享了這段時間自己觀察到的變化。

玲瓏魚燈成品 受訪者供圖

“新年我買了玲瓏魚燈的手工DIY材料包,這個是需要自繡的發簪。”春節前,小陳在“王的手創”實體店中一眼看中這款發簪,便在線上店下單了材料包。蘇老師告訴記者,這款發簪也正是店內當之無愧的“銷冠”,僅在春節期間的銷量就已達8000+。“錦鯉自帶幸運光環,在傳統文化中有年年有余、金玉滿堂的美好之意,它不僅是一只會發光的步搖,更是一盞創意十足的手持魚燈。”蘇老師說,這個發簪的每一處的繡面都需要消費者自己動手完成,有些復雜,但完工后成就感滿滿。

春節申遺成功,讓非遺傳承與創新完美融合,更讓春節煥發出新的生機。這個春節,你體驗了哪項非遺?

編輯:尚天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