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金華橫店集團創始人徐文榮,見證了從橫店鎮通用機場起飛的第一架飛機。不遠的將來,杭溫高鐵也將穿越這個昔日隱藏在群山之中的小鎮。
這個以“影視”出名的小鎮,早已今非昔比。它曾經是個不起眼的小鎮,既無名山大川,亦缺乏文化名勝。十多年前,橫店鎮卻敏銳地抓住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機遇,銳意創新,不斷壯大,奇跡般地成長為全國首個集影視創作、拍攝、制作、發行、交易于一體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橫店做出了文化產業全域化的創新樣本。
八方“橫漂”的精神家園
這是河南人張小明來橫店的第13個年頭。2005年,張小明經人介紹來到橫店。“當年,橫店連出租車都沒有,八仙街還是一條‘臭水溝’。”靠著做群眾演員,一天拿20元的工資,張小明在這里生活下來,甚至開了一家小小的照相館,上面貼滿了“橫漂”們的照片、簡歷。13年過去了,照相館墻上的照片換了一波又一波,張小明看到,橫店真的不一樣了。
“首先,是‘橫漂’越來越多了。因為在這里有戲拍,有劇組。其次,是‘橫漂’的出路越來越多。我身邊的‘橫漂’,跳出群眾演員的身份,進了劇組做副導演、總導演的非常多。最后是,環境變好了,從前的‘臭水溝’八仙街,現在已經看不到了,房屋外立面也治理得非常整潔。讓我們生活在這里越來越有幸福感。”張小明說。
張小明的心聲,更像是千萬“橫漂”的心聲。在橫店最有名的“橫漂村”——雅堂村門口,每到入夜,就有大量的“橫漂”們在此聚集。如今的橫店不再只是讓“橫漂”們“有口飯吃”的地方,也成為了“橫漂”們的精神家園。
一張發票的小小生意經
走進道具大王朱冬青的“朱仔工作室”,不免讓人眼花繚亂。
十幾年前,朱冬青還只是橫店劇組一名美工。隨著橫店影視產業的發展、觀眾口味的提升,朱冬青發現,劇組對道具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個性化”。他索性出來單干,開起了“朱仔工作室”。這些年,憑借著對小道具極大的鉆研熱情,他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現在,朱冬青又斥資上百萬,新開了一家公司,買了一臺非常專業的外景跟拍車。在這個產業里,他越做越細,也越做越深。
的確,在橫店,從壯觀的時代建筑,到小小的一張餐飲發票,都被做精、做深。依靠這種全方位的細微服務,橫店在二十余年間,完善了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鳳弈》劇組工作人員蔣先生做了二十五年的劇組美術,跑過全國各個地方,他說,其他地方比不上橫店這樣細致、全面、正規。“在橫店,要租200套紅軍服裝,說一聲就成。我們在這里拍一部影視劇,有人負責消防,有人負責做快餐,還提供正規的發票,就連打印的材料,都比外地便宜。所有的一切都‘明碼標價’,真正地做到了‘輕輕松松帶著本子來,高高興興帶著片子走’。”
浸入式影視旅游體驗
“游客們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我們的‘文旅結合’的影視旅游服務要不斷升級”,這是橫店景區廣州街香港街顧客服務部經理趙燕萍最大的感觸。十多年前,她還是橫店景區明清宮苑一位普通的導游。“那時的游客,主要是來看看影視拍攝場景。”而十幾年后的今天,游客的訴求在不斷升級:“現在的游客,他們希望能夠進入劇組,體驗劇組的生活,了解當明星是怎么一回事兒,劇組吃的飯是什么樣的。”
為此,橫店以影視文化為核心,推出了不少特色的周邊項目:游客可以提前預定,和劇組吃一樣的盒飯;還可以吊上威亞,當一回“大俠”。這些項目,只要走進景區,都是免費的。在景區里逛逛,還能吃到《步步驚心》《甄嬛傳》里的皇家點心。
趙燕萍透露,今年7月,影視主題酒店也將隨著產業升級重磅推出。第一期將打造《老九門》等影視劇主題酒店,酒店設計得與影視劇中一模一樣,游客走入酒店,仿佛就能邂逅劇中之人。
正如橫店影視城董事長桑小慶說的:“我們不滿足于停留在‘好萊塢’一樣的影視拍攝,‘拉斯維加斯’式的旅游綜合體才是目標。”因此,橫店一直堅持“文化是核,旅游是表”、“全域影視”不會動搖。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橫店,正迎來蓬勃發展生機。
接下來,橫店的文旅產業,將迎來跨越式發展。2019年,橫店圓明新園將全面開園,第一家文創咖啡店將在此落地,第一家書店將進駐小鎮,更多的元素,會與“影視”相融合。“要讓來到橫店的游客,體驗‘旅游2.0’,把過去簡單的觀光旅游,變成一場真正的休閑度假。”桑小慶說。(記者 董小易)
編輯:
傅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