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12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最近一段時間,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的扶貧工作陷入“效果悖論”:扶貧工作沒少花力氣做,成果也很顯著,可群眾就是沒感覺,更不會感恩。扶貧干部認為滿意度調查挫傷了扶貧的積極性;老百姓認為扶貧干部只會埋頭搞產業發展,忽視了公共服務。
對此,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李長安認為,在扶貧工作中,雖然老百姓得到了實惠,但老百姓的滿意度并不高,獲得感不強,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宣傳不到位,信息交流不暢通,造成了政府和老百姓的信息不對等。
李長安:現在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貧政策,涉及財政、金融、教育、醫療衛生等各個方面,有些地方的扶貧政策甚至達百余條,但老百姓依然不領情,原因就在于政府宣傳力度不夠,與老百姓信息交流過少,導致老百姓明明已經獲得了各種扶助,但依然不知情,群眾的滿意度自然也就不高。
李長安認為,政策的著力點不同,也會導致部分老百姓產生“政策不公平”的情緒,這尤其體現在脫貧攻堅優惠幫扶政策的制定上。
李長安:有些群眾總以為政府幫別人的多,幫自己的少,別人獲得多,自己獲得少。脫貧攻堅優惠幫扶政策多是針對“建檔立卡戶”,作為非建檔戶在鄉鎮全力推進的脫貧攻堅過程中,并未享受到“建檔立卡戶”的待遇,對政府脫貧政策的“不公”有了想法。
另外,李長安認為,老百姓的需求往往是多樣化的,而政府資金一般都有較強的針對性,這就導致了有些時候群眾的自我需求并不在扶貧資金所劃分的范圍內,從而產生了分歧。
李長安:扶貧項目都有對應的“門類”,如何使用、怎樣使用、用到哪里都有嚴格的規定,而群眾的自我需求,并不在扶貧資金和項目規定范圍之類,這也使得部分貧困戶產生“不幫我”的想法。
目前,在扶貧考核工作中,群眾滿不滿意成為必考項,而老百姓對扶貧工作的滿意度不高,會嚴重挫傷扶貧干部的積極性。對此李長安認為,各級扶貧干部要加強宣傳講解力度,把握好政策的靈活性,部分貧困戶也要擺脫“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只有雙方不斷磨合、共同進步,才能讓老百姓得到實惠的同時,提高了扶貧工作的滿意度。
李長安:各級扶貧干部還需從自身出發,一方面加大政策的宣傳講解力度,讓老百姓知道政策的扶助范圍和扶助力度。另一方面,加強政策幫扶的靈活性和針對性,盡量滿足貧困群眾的多樣化需求。當然,部分貧困群眾也需要轉變思維,擺脫“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充分理解扶貧干部和政府的努力工作,積極主動配合政策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