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16日消息(記者李偉民)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近日,中國鄉村之聲記者前往江蘇蘇州,到第五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全國決賽的現場進行采訪。采訪中記者發現,農業項目中有不少碩士、博士學歷的參賽者。他們帶來的項目也充滿了全新的色彩,比如復原漢代的醬菜、開發高血壓病人也能吃的鹽,像大棗一樣的獼猴桃等等。
高學歷人才聚焦“三農”領域創新創業,表明了“三農”已然成為創業的一片藍海,也為“三農”事業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王文強:我們想讓大家更快的吃到水果,能隨時買到這種粗加工水果。
來自西安的王文強和他的團隊帶來的項目是面向都市白領群體的粗加工水果餐盒。在農村長大的王文強說,自己放棄了已經小有業績的水果供應鏈工作,就是對農村有感情。
王文強:現在有18種水果,在全國各地優質水果種植區域和農戶合作,水果成熟之后,直接供銷給我們。
王文強的團隊構成人才濟濟。從物流,到平臺維護,再到設計、營養搭配,每個版塊的負責人都是碩士學歷,甚至還有留學生。
王文強:包括產品營養師配果茶,早餐,果汁,以營養的概念輸出。營養師是國家承認的,陜西省三個高級營養師之一,我認為我們團隊挺牛的。
一個高學歷的團隊,創業選擇了與農戶合作賣水果。這在今年的第五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決賽的現場并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
丁梟瀟:我們現在沒有一分錢貸款,也沒有申請過國家的資金補助,全靠自己,線下就已經做了1000萬了。預估市場到2020年有4000萬,我們有這個信心。
說話的人叫丁梟瀟,是俄羅斯歸國的留學生,擁有雙碩士學位,曾經在國外從事過高級行政工作。1000萬元,是他做醬菜生意賺到的錢。醬菜看起來簡單,但是丁梟瀟和他的團隊走起了技術研發路線,把醬菜做得“復雜”起來。
丁梟瀟:這個叫豆豉姜,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2600年前一塊食物殘渣的原型,我們以此為材料,看著古籍做的,恢復的古法,這是漢代的味道。
我們在湖南省農大研發中心教授團隊的帶領下,對韓國泡菜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研究,總結了三個經驗,然后運用到自己的創新產品中。
正是因為在傳統行業里加入了現代科技元素,丁梟瀟對自己的醬菜生意信心滿滿。
丁梟瀟:經濟效益非常明顯,F在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覺得也許5到10年后,我們如果能做出點什么的話,會有人理解的。
劉君:把你的資料輸入進來,根據你的健康情況,比如不能吃太咸的東西,鈉離子含量太多,我們可以給你私人定制一款鹽。
在現代農業成長組的會場,來自四川自貢的劉君正在向記者介紹他帶來的項目——低鈉食用鹽。與其他的鹽不同,劉君的鹽有7項專利技術,不僅有“薄荷”“煲湯”等不同口味、功能的鹽,而且可以提供高血壓病人食用。
劉君:采用生物學結晶方法,在室溫開采出來,直接降溫,從30度降到0度,很多礦物質元素還留在鹽里,但氯化鈉晶體分離出去了。
劉君是德國留學回來的博士,現在是四川一所高校的教授。他說,生產低鈉鹽,不僅是實踐自己的專業所學,也希望能夠把家鄉高品質的井鹽賣出好價錢,提升附加值。當然,他也提到,自己看到了高端食用鹽市場的空白。
劉君:七個專利,前后研發了兩年,我在德國漢堡留學的時候,看到歐盟和日本的鹽賣到中國來,一斤一百塊錢。
黑龍江及時雨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趙京京已經是歷經5屆大賽的資深評委了。今年大賽高學歷人才匯集,讓他都感到震驚。
趙京京:五年一路走來,今年感觸特別深,高學歷的創業團隊越來越多。昨天我們看了50多個項目,有超過三分之一是博士以上的團隊。有一個團隊非常豪華,美國宇航局回來的兩個科學家,康奈爾大學的博士,都在進行農業方面的創業。從這一點上能看出來,我國農業方面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越來越高層次的人才。
當然,高學歷人才資源進入“三農”領域,也面臨著諸多的現實問題。在會場,大學教授劉君就坦誠,研發產品,自己是個好手,但是面對市場和經營,就有些力不從心。
劉君:因為我本人是大學教授,就是老師,不會經營,只會科研。剛才那個金總就對我說,可惜了這款產品,要落在他手里就不一樣了。
黑龍江及時雨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趙京京建議,高學歷人才,以及其他的創業者,首先要聚焦產品,只有產品過得硬,企業才能走得遠。
趙京京:從創業者的角度來說,應該專注于產品,只要東西夠好,其他的自然會有人、有資金來找你。
另外,他提到,在賽場上,很多創業者給他留下的印象是“自說自話”。并沒有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因此他提醒創業者,需要思考消費者的需求。
趙京京:我感覺創業選手對于項目的選擇、包裝有一些需要改進。好多創業選手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沒有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這樣創業者前進不了多遠。
今年三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會場,記者感受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僅把農村變為創業創新的藍海,創業、創新也毫無疑問地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
不過,創業雖然讓人熱血沸騰,其中包含的風險也不容忽視。在賽場上,評委也指出,很多項目準備不足、水準偏低,質量堪憂。記者認為,創業創新,激情固然重要,做好充分準備才是關鍵。
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參賽選手,雖然面容看起來老成,但不少都是90后。一方面,現場熱情的推介、孜孜不倦的展示,展現了他們充沛的活力和飽滿的精力,另一方面,疲憊的面孔也意味著,創業之路坎坷而不簡單。
中南大學2018年的一份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不足5%。更有媒體報道稱,我國創業總體成功率只有1%。記者與評委聊天時,一位評委說,幾年間,不少曾經他很看好的項目都走向了失敗,令人惋惜。每年看著一批又一批新鮮的面孔站在賽場上,他的心里有激動,也有心疼。
很多選手告訴記者,他們創業的初衷是對農村的一份情懷。為了這份情懷,有人放棄了在深圳開辦多年的餐館,回到山里養羊,一貧如洗;有人辭掉了企業的中層管理工作,滿大街賣水果;還有人放棄了北京戶口,走出研究所,回到老家種蘑菇,在找銷路的過程中碰了壁。
在專業評委看來,很多項目初始化程度低,規模小,產業鏈單一,不適合投資。有一些產品雖好,但包裝、宣傳、營銷力度跟不上,投資人時間精力有限,難以了解透徹,未免可惜。還有些項目缺乏市場前瞻,未來發展充滿危險……
創業并非一件小事。創業者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素質。不僅要有自己的核心產品,還要擁有穩定的團隊以及對團隊的把控力;對市場發展的預測能力;對推廣、營銷效果大致的評估能力等等。而不僅僅是常人想象的,一腔熱血,一份好看報告書,一個聽起來感人的理想。
在現場,很多評委提到了一位賣調料的選手。這位選手沉默寡言,面對記者的采訪,只是大概說了幾句自家調料的特點,攤位也沒有電子屏幕、高音喇叭等。但在幾位評委看來,他的產品已經打通了餐飲鏈的前后端,可復制,易推廣,是名副其實好項目。詳細了解才知道,這位選手成長于餐飲世家,對餐飲有著深入的了解和實踐。可見,好項目需要積累,需要充足的準備。
當然,評委也提到,如果創業項目能夠擁有過硬的技術,也可以立于不敗之地,但是這需要團隊擁有更強的研發能力。
不少專家、學者表示,當前我國對于創業者、創業企業的相關扶持政策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他們的保障還沒有盡善盡美,但是創業者也需要打好基礎,做足前期工作。激情固然重要,擁有良好的準備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