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省農科院熱區所歷時30余年選育突破性品種“盈玉”,揭秘余甘子升級的科技密碼——從山間野果到“黃金產業”
兼具大果、豐產等特性的余甘子“盈玉”。
“盈玉”采收。
在云南干熱河谷的熾烈陽光下,一場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區生態農業研究所主導的“余甘子創新”正悄然推進。從野生資源保護、收集、評價到突破性品種選育,從傳統零散種植到全產業鏈開發,省農科院熱區所憑借30余年科研積淀,以“盈玉”大果型余甘子為突破口,破解特色作物產業化難題,在鄉村振興中書寫科技興農的云南樣本。
豐富種質庫背后的育種突破
作為我國余甘子研究的主力軍,省農科院熱區所依托國家干熱區特色作物種質資源圃項目(元謀),系統收集保存了來自云南、廣西、廣東、福建、貴州、四川等地的余甘子種質資源390份,建成規模居國內前列、遺傳多樣性豐富的余甘子“基因庫”。研究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野生型余甘子“盈玉”染色體級別基因組,打破了野生型余甘子基礎研究無基因組參考的窘境。同時,通過表型、基因組、轉錄組、代謝組等現代生物技術手段,深度解析余甘子抗逆及高產機理、功能性成分代謝的遺傳機制,構建了從資源評價到分子育種的完整技術體系。
“盈玉”的誕生,正是踐行這一育種技術體系取得的突破性成果。針對傳統余甘子果小、產量低、采收期集中等產業痛點,省農科院熱區所歷時12年攻關,通過實生選育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最終從數百份種質中篩選出兼具大果、豐產、錯季成熟特性的突破性品種“盈玉”,其平均單果重較野生種提升300%以上,畝產效益為普通品種的4至6倍,徹底扭轉了余甘子“藏在深山無人識”的窘境。
從品質到效益的科技支撐
單果平均重量:“盈玉”53克,最大果重達90克,而最大的普通余甘子8至12克,“盈玉”較普通余甘子提升625%至750%;結果枝長度:“盈玉”32厘米(下垂),普通余甘子15至20厘米(直立),“盈玉”較普通余甘子長60%至113%;果肉厚度:“盈玉”11.71毫米,普通余甘子3至5毫米,“盈玉”較普通余甘子厚134%至290%;畝產值:“盈玉”10000至15000元,普通余甘子2000至3000元,“盈玉”較普通余甘子畝增收400%至500%。
上述核心性狀數據對比,直觀揭示了“盈玉”的品種優勢:一是形態突破,長達32厘米的下垂型結果枝,配合14.3厘米×3.8厘米的寬大葉片,形成高效光合系統,為高產穩產奠定基礎。二是商品質變,38.43克的平均果重、黃綠色透明果皮與厚實果肉,讓余甘子從酸澀野果升級為高端鮮食水果;三是錯峰增值,1至3月的反季節成熟期,巧妙避開水果上市高峰,產地收購價可達普通品種的2至3倍。四是加工優勢,果肉占比提升至82%,出汁率提高40%,為開發功能性飲品、干果、含片等提供優質原料。
科技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實踐
省農科院熱區所創新構建“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四維聯動模式,在賓川縣建成全國首個大果型余甘子科技示范園,通過三大措施實現產業裂變。
標準化技術體系方面,制定《大果余甘子豐產栽培技術規程》,推廣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使掛果期提前2年,優果率提升至90%。
全產業鏈開發方面,聯合企業開發余甘子含片、酵素、功能飲品等高附加值產品,2022年深加工產值突破800萬元。
聯農帶農機制方面,通過“種苗補貼+技術托管+保底收購”,帶動賓川、元謀等地2300余農戶戶均增收8900元,創造季節性崗位1200個。
在賓川縣,連片種植的“盈玉”余甘子林已成為干熱河谷生態修復的綠色屏障。種植戶曾文算了一筆賬:“每畝種56株,盛果期畝產2.5噸,企業按5元每公斤保底收購,加上林下開展間套作或種養結合套種中藥材,綜合收益比種甘蔗翻了兩番。”
依托“盈玉”品種的成功經驗,省農科院熱區所正從種質創新、智慧農業、三產融合等層面加速推進余甘子種業創新2.0計劃。即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定向改良果實功能性成分含量;構建基于物聯網的精準管理系統,實現產量預測、品質追溯數字化;規劃建設余甘子主題生態莊園,開發觀光采摘、康養研學等新業態。
“我們正在申報云南余甘子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省農科院熱區所余甘子研究團隊負責人介紹,未來5年,將以“盈玉”為核心品種,在金沙江、紅河流域打造10萬畝標準化種植基地,帶動加工、物流、旅游等產業集群發展,實現余甘子從“一棵樹”到“一個產業集群”的跨越。
手記
從實驗室的基因解碼到田間地頭的豐收景象,余甘子“盈玉”的產業化之路,彰顯了科技育種對特色農業的戰略支撐作用。云南省農科院熱區所從保存一顆種子到選育一個品種,再到壯大一個產業,最后致富一方百姓的實踐路徑,不僅讓余甘子這顆千年野果煥發新生,更探索出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云南方案”——以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筑牢產業根基,以品種創新突破打開市場空間,以全鏈開發釋放生態價值,為干熱區農業轉型升級提供可復制的創新范式。(記者 陳云芬 通訊員 黃文英)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