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昆明7月16日消息(記者 魏文青)7月15日,由云南省博物館主辦的原創大展“從西南夷到益州郡——戰國秦漢時期的云南”在昆明正式開展。此次展覽聯合全省20家文博單位,匯集文物470件(套),其中珍貴文物超過300件,涵蓋青銅器、漆木器、簡牘、封泥、金器、寶玉石等多個門類,是近年來云南省系統展示戰國秦漢時期歷史文化的重要展覽。

市民正在觀展(央廣網發 云南省博物館供圖)

本次展覽共分為“星漢燦爛”“古滇華章”“萬里同風”三大部分,通過史籍記載與實物考古成果相結合的方式,集中展現了戰國至漢代云南地區多元文明交融與逐步納入中原政權體系的歷史進程。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10月19日,期間對公眾免費開放。

云南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樊海濤表示:“我們試圖通過此次展覽回答兩個關鍵問題:‘何為西南夷’以及‘何以云南’,以此呈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下的云南樣本,展現云南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重要組成部分的歷史演進!

展覽匯聚云南近三十年來重要考古發掘成果,涉及晉寧河泊所、江川李家山、官渡羊甫頭、祥云大波那等四個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遺址。并涵蓋祥云紅土坡、寧蒗干壩子、個舊黑螞井、昌寧大甸山等全省60余項考古項目,全面展現戰國至東漢時期云南社會形態、文化面貌和與中原互動的歷史圖景。

云南青銅文明面貌(央廣網發 云南省博物館供圖)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晉寧河泊所遺址出土的簡牘、封泥、陶瓦當等文物首次集中亮相。該遺址是目前云南地區發現的商周至漢晉時期規模最大、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中心聚落遺址,2024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蔣志龍介紹,河泊所遺址所出簡牘中所記“滇池以亭行”等內容,結合“滇王相印”“滇國相印”等封泥,為《史記·西南夷列傳》中關于滇王歸附、漢朝設益州郡等記載提供了珍貴實證。

云南青銅文明面貌(央廣網發 云南省博物館供圖)

據介紹,此次展覽中首次展出的文物占比超過40%,為云南省博物館歷年展出珍貴文物占比之最,展品時間跨度達500年,是一次穿越千年的歷史回望,也是中華民族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歷程的重要注腳。

編輯:趙貝貝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