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近年來,隨著一批北京“好項目”在新疆和田落地,不但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而且“授人以漁”,增強了當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

  在和田市北京工業園區,一座座白色的“大棚”頗具規!@是京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的廠房。通過“膜結構保溫篷房”專利技術,車間里不用安裝暖氣和空調,就可以做到冬暖夏涼。在和田,這項技術還被用于蔬菜、水果種植,正悄然改變著當地人的生活。

  京和紡織是整個和田地區規模最大的北京援疆企業。走進制品車間,工人們正在忙碌地生產帳篷。當初,京和紡織來到和田,為的是解決當地的就業難題,幫助當地群眾脫貧。

  和田產業基礎薄弱,大批勞動力在當地無法就業。2016年,京和紡織35位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從北京來到和田,在戈壁灘上建起一座嶄新的現代化工廠,成為全疆第一個產業用紡織品的生產基地。

  把一座廠從北京帶到和田,帶過來的是真金白銀,也是真情真心。“京和是國企,我們的初心一直到現在都是多解決就業,讓當地群眾通過勞動脫貧。”京和紡織董事長黃學軍說。

  在京和紡織,工人的平均月工資在3000元左右。干滿一年,每個月還能拿工齡補貼,滿一年工齡補貼200元。如今,不少工人每個月已經可以拿到600元的工齡補貼了。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京和紡織的到來,給當地人的生活帶來很大變化。黃學軍說,2016年投產以來,當地老鄉經常送來核桃、大棗和錦旗,感謝北京送來好項目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幾年中,共有36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京和紡織就業,如今他們不但全部脫了貧,許多人還買上了小汽車。

  截至2019年底,“十三五”期間北京援疆資金投入就業及產業發展項目135個,支持資金26.9億元。資金重點支持工業園區及基礎配套、標準化廠房及農業設施大棚建設,以及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項目,共提供工作崗位5.47萬個,帶動13.57萬余人實現脫貧。好項目的落地,不但改善了經濟條件,還轉變了當地群眾的思想,從“幫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

  在洛浦縣多魯吐格曼貝希村,村民阿孜古麗把分到的桃樹苗種到了自家地里。在平谷大桃洛浦基地打工期間,她學會了剪枝、套袋等技術,打算先在自家的樹上做試驗。2018年底,平谷區的“桃把式”李廣富在洛浦建立平谷大桃種植基地,去年春天栽下的桃樹苗才筷子粗細,今年已經結了果,這讓村民們覺得十分神奇。

  在和田市伊里其鄉,當地的光明養殖專業合作社使用北京援疆資金160余萬元,建起了兩座新型鴿舍。這里養殖的鴿子40天就能出欄,賣到市場上一只20多元,一年最少能出7茬,利潤非常可觀。合作社負責人劉光明介紹,合作社除了為貧困戶提供了10個就業崗位,還托養著64戶貧困戶的鴿子。貧困戶在合作社邊工作邊學技術,將來就可以單干。

  “和田人喜歡吃鴿子,夜市上鴿子供不應求,我覺得養鴿子一定能賺到錢。”貧困戶吐遜古麗在合作社養了三年鴿子,她希望將來自己也能經營一個鴿舍。說著說著,她笑了,這是她的“小目標”。

  記者手記:在和田采訪,經常能聽到當地群眾對北京“好項目”的稱贊。和田自然條件惡劣,產業基礎薄弱,引進項目既要考慮帶貧效益,又要考慮當地的實際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北京產業援疆因地制宜,不光帶著真金白銀,還帶著真情真心,讓當地群眾既多了票子,又富了腦子,“獲得感”滿滿。(記者 王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