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7月20日消息(記者褚夫晴)近日,天津濱海機場迎來了115位特殊的“歸人”——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干部。隊伍中,天津市河東區文旅局援派干部劉健軍的膚色比六年前更加黝黑,剛剛結束六年援藏工作的他,被家人打趣說“頭發少了,更顯老了”,可只有劉健軍知道這一切都值得。
游客在卡若區嘎瑪溝景區游玩(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從海河到高原的跨越
“初到西藏時,走路就像‘踩棉花’,天天流鼻血,吸氧了半個月才慢慢適應。”回憶2019年7月,剛踏上雪域高原時的情景,劉健軍仍記憶猶新。而與卡若區的結緣,則是在他二度援藏之時。海拔3200米的昌都市卡若區,空氣中含氧量僅有平原地區的三分之二,但這位來自天津的干部硬是走遍了轄區18個鄉鎮、169個村居。
在埃西鄉調研時,劉健軍發現冬季供水系統年久失修,當地人吃水、用水都是難題,更別提能洗上熱水澡。于是,他積極對接協調水利專項資金實施改造,惠及三個村近5000余名當地群眾。“當看到藏族老阿媽擰開水龍頭流出清澈的自來水時,那種喜悅勝過任何獎勵。”劉健軍說道。
此外,就業和醫療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民生領域。六年間,劉健軍牽頭完善農牧民轉移就業機制,超額完成了就業與增收目標;創新“小組團式”就業模式,組織開展技能培訓與專場招聘,協助輸送當地高校畢業生赴天津、四川等地就業創業,區外就業率持續提升。同時,他牽頭落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優化整合全區醫療衛生資源,推動完成藏醫康養中心建設,讓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得到當地群眾充分認可。
讓“卓卓康巴”走向世界
作為文旅干部,劉健軍深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他主導編制的《卡若區鄉村旅游專項規劃》,創新提出“旅游+”融合模式,建設“卓卓康巴緣來卡若”等旅游特色品牌。嘎瑪溝風景區的開發便是典型案例——通過保留原始藏寨風貌,引入生態旅游理念,如今已成為317川藏線上的“網紅打卡地”。
川藏線上的“黨建+文旅”星級服務站(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最自豪的是打造了‘黨建+文旅’星級服務站。”劉健軍介紹說,沿川藏線建立的5個服務站,既是黨員活動陣地,又是游客服務中心,更是土特產展銷點。這種創新模式帶動沿線8個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10萬余元。
為了擴大影響力,他推動拍攝《緣來卡若》宣傳片,帶隊赴京津川滇等地開展旅游推介,吸引千余名游客組團光臨,帶動嘎瑪溝有了“小九寨”的美譽。數據顯示,2024年,全區共接待游客95.71萬人次,同比增長73.48%;實現接待收入64405.49萬元,同比增長70.38%。
劉健軍(圖中)帶領同事前往北京推介卡若區文旅資源
4500米海拔上的“流動司法所”
冬蟲夏草是藏族群眾的重要收入來源,但采挖季的矛盾調解一直是難題。每年5月,劉健軍都會駐守海拔4500米以上的采挖點。“群眾在哪,我們就要護航到哪!”劉建軍說,每到蟲草采收季節,雪域高原上的帳篷房亦是風景。
劉健軍(圖左二)到埃西鄉調解矛盾糾紛(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高原之上的流動風景不止這一處,針對藏區普法難題,劉建軍創新推出“流動司法所”模式。公務摩托車后插著的法宣旗幟在高原風中獵獵作響,調解員穿梭于牧區草場面對面為群眾解疑釋紛。在他的創新下,六年來,累計開展普法宣講百余場,調解糾紛五百起……
臨行前,當地干部群眾送給了劉健軍一份“厚禮”——紀念冊,裝滿了他的青春與記憶:2019年破舊的村道與2025年嶄新的旅游公路,昔日閑置的藏式民居與如今紅火的民宿集群……“六年時光,見證了第二故鄉的蛻變,也收獲了最寶貴的人生歷練。”劉健軍說道,“這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
劉健軍翻看紀念冊(央廣網發 受訪者提供)
三十年來,風雨兼程,數萬人前赴后繼。今年截至目前,天津市協作支援工作重點任務指標超進度完成。資金撥付、項目實施、干部選派、勞務協作等主要指標均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80%以上,在助力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持續增強內生發展動力方面取得新成效。
如今,回到天津的劉健軍還在惦記著為當地400多名未就業大學生對接工作的事情,“企業找好了,工作培訓經費40萬已經爭取到了,就是崗位還在對接中……”
窗外,海河波光粼粼;桌上,紀念冊靜靜珍藏。隨著新一批對口支援干部的到崗就位,天津與各受援地區的情誼將歷久彌新。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