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7月19日消息(記者周思楊)2025年7月,盛夏的風拂過川南的山林,天津大學星火支教隊王家鎮分隊帶著青春的熱忱,響應團中央“三下鄉”號召,奔赴四川省宜賓市珙縣王家鎮中心小學校。他們懷揣著教育幫扶的初心,以“生態+文化+數字”三位一體實踐體系為骨架,深耕“在地化課程”,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探索鄉村教育振興的新路徑。
為了讓長征精神在青春血脈中流淌,日前,支教隊員們與王家鎮團委干部張旭一同走進五尺道四里坡遺址。這條被歲月打磨得溫潤的古道,藏著太多值得用腳步去丈量的故事。
實踐隊成員與團干部張旭在五尺道四里坡入口處合照(央廣網發 實踐隊供圖)
五尺道,又稱滇僰古道,千年時光在它身上刻下深深淺淺的印記。1935年2月,中央紅軍一軍團的腳步曾踏過這里,他們沿道北上突破防線,12公里的險峻山路,留存著3處紅軍宿營地、5幅革命標語,2019年納入《四川省長征文化遺址保護名錄》的它,早已是宜賓大地上鮮活的愛國主義教材。
出發前的三場大雨,讓本就難行的山路更添挑戰。亂石鋪就的梯步高低錯落,雨后的泥巴路軟滑難踩,部分路段被溪水漫過,隊員們挽起褲腳蹚水而過時,才真正讀懂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分量。濕滑的石階覆著苔蘚,每一步都得攥緊身旁的草木;狹窄的巖壁間,前隊伸手拉后隊,后隊托舉著同伴的背包——汗水浸透衣衫時遞來的半瓶水、蚊蟲叮咬后相視而笑的默契,都在復刻著八十多年前紅軍戰士相互扶持的溫暖。
天津大學星火支教隊隊員們攀爬五尺道(央廣網發 實踐隊供圖)
“摸到五尺道的石頭,仿佛打開了那段過往的歲月!标犻L牟子涵的話里帶著哽咽。腳下的泥濘、肩頭的疲憊,讓隊員們真切體會到:紅軍面對的不僅是更險惡的環境,更是生與死的考驗。這條路上的每塊石板,都是沉默的導師,教會他們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這份感動,很快化作課堂上的“星火”。支教隊在四年級開設的《五尺道與紅軍長征》課上,紀錄片中爬雪山、過草地的劇情剛播完,孩子們就紅了眼眶。隊員們坐在孩子們身旁,講述起五尺道的故事:“紅軍叔叔當年就在咱們家門口的路上行軍,他們餓了啃樹皮,冷了裹單衣,卻還記得給老百姓分鹽吃!
《五尺道與紅軍長征》課堂(央廣網發 實踐隊供圖)
黑板上,隊員們和孩子們一起畫長征路線圖,當筆尖落在“珙縣王家鎮”時,有人小聲說:“原來紅軍離我們這么近!”在講“王場濟貧”的故事時,孩子們瞪大眼睛聽著老師講述紅軍打開鹽號的場景故事,仿佛看到了當年鄉親們接過鹽巴時含淚的笑臉。
“我家就在五尺道旁邊!”一個男孩舉著手驕傲地喊道。下課后,孩子們圍著隊員們追問:“紅軍晚上住在哪?”“他們有像我們一樣的書包嗎?”那一雙雙亮晶晶的眼睛里,紅色的種子正在悄悄發芽。
王家鎮中心小學校的高校長看著這一幕,感慨道:“孩子們踩著紅軍走過的路長大,現在知道了路上的故事,這比課本上的字更能住進心里。”
隊員與孩子們共同繪制長征路線圖(央廣網發 實踐隊供圖)
五尺道的石板路還在延伸,一頭連著紅軍的草鞋印,一頭系著孩子們的求知眼。天津大學的青年們用腳步丈量信仰,用課堂傳遞力量,讓長征精神在支教的時光里煥發新的光彩。多年來,星火支教隊深耕珙縣,把紅色資源釀成鄉土教材,讓知識與信念在孩子們心里一起生長。
這條路,他們會一直走下去。因為他們知道,每一步都在續寫新的長征故事——關于青春,關于教育,關于讓紅色基因在鄉土間永遠傳承的承諾。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