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當渤海灣畔的天津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這片119.9平方公里的土地便肩負起“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的使命。作為北方首個自貿試驗區,它以制度創新為筆,以開放協同為墨,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畫卷上揮毫,在全國改革開放的藍圖中添彩。如今,站在成立十周年的節點回望,天津自貿區已從改革“試驗田”成長為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書寫著新時代對外開放的生動篇章。
制度創新:深耕試驗田,結出“全國經驗”
十載耕耘,“制度創新”始終是天津自貿區的核心命題。從投資便利到貿易監管,從產業升級到民生服務,615項制度創新舉措如星火燎原,其中42項標志性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成為改革開放的“標準件”。在通關領域,“船邊直提、抵港直裝”“出口直放、進口直通”等便利化政策,讓京津冀三地企業共享“通關加速度”,貨物通關時間壓縮60%以上,口岸效率穩居全國前列。在政務服務領域,“一企一證”改革合并精簡表格超七成,“證照聯辦”覆蓋50個高頻行業,“承諾拿地即開工”將審批周期縮短至法定時限的三分之一,營商環境的“軟實力”成為吸引企業的“硬支撐”。
作為全國租賃產業“高地”,東疆片區培育了占全國四分之一的融資租賃企業,形成2.1萬億元資產規模,飛機、船舶、海工平臺租賃規模穩居全國前列。這里誕生了全國首單飛機離岸租賃、首單綠色租賃評價機制,率先開展保稅維修再制造業務,從飛機發動機到盾構機,構建起覆蓋多領域的“保稅+”產業生態。制度創新的“磁場效應”吸引著全球資源匯聚,近9萬戶市場主體在此扎根,以全市1%的土地貢獻了50%的實際利用外資和40%的外貿進出口額,成為驅動天津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引擎”。
協同開放:聯動京津冀,拓展“自貿朋友圈”
服務國家戰略,天津自貿區始終牢記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使命。從“濱海通辦”到京津冀“跨省通辦”,179項政務服務實現“同事同標”,企業跨區域辦事如同“本地通”;在金融領域,京津冀首單政府性融資擔保匯率避險業務落地,跨境人民幣結算便利化政策覆蓋超3000家企業,資金流動效率提升40%。區域協同不僅限于政策互通,更在于產業聯動——北京的科技創新資源、河北的制造產能與天津的港口優勢深度融合,形成“研發在北京、轉化在天津、制造在河北”的協同創新鏈。
放眼全國,天津自貿區主動拓展“自貿朋友圈”,與北京、河北、云南等自貿試驗區及海南瓊海市簽署合作協議,構建起海陸聯動、東西互濟的開放網絡。通過常態化經驗交流機制,“飛機船舶租賃海關異地監管”“平行進口汽車質量追溯”等創新模式走向全國,累計向各省市輸出改革經驗超200項,成為跨區域協同發展的“橋梁”。
未來展望:錨定新戰略,邁向制度型開放
站在新起點,天津自貿區正以“提升戰略”開啟新征程。對接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開展更大力度的壓力測試:在投資領域,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鼓勵設立全球性研發中心;在貿易領域,支持新型離岸國際貿易發展,建設華北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氣供應基地;在金融領域,推進綠色租賃、數字人民幣等創新試點,打造世界級飛機、船舶租賃中心。預計到2025年,自貿區實際利用外資將突破30億美元,進出口額年均增長保持10%以上。
改革永遠在路上。天津自貿區未來將聚焦“通道型、平臺型、海洋型、制度型、都市型”開放新優勢,深化“放管服”改革與法治保障,建設國際商事審判庭、金融創新中心等功能性平臺,讓制度型開放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從渤海灣畔到全國舞臺,天津自貿區的十年實踐,既是一部敢闖敢試的改革史,更是一曲協同開放的奮進歌。當改革風帆再次揚起,這片充滿活力的熱土正以更寬廣的視野、更堅定的步伐,續寫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壯美篇章。
十年風華,初心如磐。天津自貿區的實踐證明,開放是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面向未來,隨著制度型開放的深入推進,這座渤海明珠必將在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綻放更耀眼的光芒,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自貿經驗”。(作者為天津東疆港產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張瑩)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