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日報訊(記者 曉霞)在“一帶一路”發展藍圖中,陜西的位置舉足輕重。從倡議提出至今,四年間,通過科教人文、技術創新等領域交流與合作的一次次推進和深化,陜西帶給世界諸多驚喜。
智慧融通絲路
幾年前,土耳其青年白振國高中畢業后來到西安求學。在西安生活的這些年,他愛上了練書法、彈古琴。“如果中國是一棵大樹,西安就是這棵樹的根。”他說。白振國用心閱讀和認識這座城市,從西安出發游歷了中國西部7個省區,行程3萬多公里,寫下《51天中國行》一書,讓更多土耳其人了解了中國。
歷史的積淀賦予陜西令世人艷羨的豐饒智慧。如今,這些飽含人文印記的東方智慧正在通過形式多樣的交流與合作,融入“一帶一路”發展的脈絡中。
教育交流在合作中亮點頻出:“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已有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4所大學加入,在校際交流、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智庫建設等方面與聯盟內高校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絲綢之路經濟帶大數據云服務創新研究院、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均在籌建科技智庫;國際漢唐學院和中國書法學院在土庫曼斯坦、俄羅斯、波蘭等國的研究中心建設緊鑼密鼓;“絲路法醫聯盟”揭牌……
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陜西充分發揮區位和科教資源優勢,積極搭建國際合作平臺,推動絲路沿線教育合作與交流。在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每一次的智慧碰撞中,陜西科教資源滋養著絲路沃土,絲路智慧之樹長青,友誼之花盛放。
科技“行走”絲路
四年間,一支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職業農民、農業園區開發人員組成的現代農業專家團隊行走在“一帶一路”上,為絲路沿線各國人民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改變。
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州圖爾根尼農場現代農業創新園由中哈兩國共同建設,示范和推廣優良品種、設施農業、節水灌溉等。2016年,園區種植的陜西小麥畝產最高319公斤,而當地小麥品種畝產只有175公斤。目前,楊凌示范區已經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合作關系,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都有與陜西合作建設的農業、畜牧產業園……
今年4月,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一帶一路”上的現代農業國際合作被陜西自貿試驗區建設賦予更多內涵,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交流持續深入。
如果說在“一帶一路”科教交流中,教育合作如春雨潤物無聲,那么創新就是骨架,支撐起“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的宏大架構。2015年,法士特第一臺12擋變速器在泰國裝配試車成功,法士特從而有了首家海外工廠,成為中國第一家在東南亞設廠的商用車變速器企業。立足“一帶一路”倡議,陜西科技創新企業法士特開啟了國際化發展新篇章。
陜西科技與“一帶一路”的合作平臺更多元,領域更廣闊:在西安成立的“一帶一路航天創新聯盟”,匯聚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俄羅斯莫斯科航空學院等48所中外知名高校;西北大學中亞學院吉爾吉斯中大石油分院在吉爾吉斯斯坦秋伊州卡拉巴德市建立,為當地企業提供經營管理、煉油技術、生產工藝、基礎中文等方面的培訓……
隨著更多的陜西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走出去”,陜西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立足打造“中國西部最活躍的產學研合作交流平臺”,陜西如同轟鳴的發動機,帶動“一帶一路”技術合作的巨輪滾滾向前。
創新引領絲路
5000萬噸級特低滲透—致密油氣田勘探開發與重大理論技術創新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空軍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消化系腫瘤研究團隊獲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2016年,陜西獲國家科學技術獎32項,全國排名第2位,創歷史最好成績。
1176家科研機構、116所高校、61位兩院院士,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提高到2016年的7.3件,全國排名第7位……富集的科教資源,賦予陜西創新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
抓住國家支持創新型省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等機遇,陜西立足“一帶一路”上的科技創新,讓世界看到陜西發展的新動能、新活力。
2016年6月,國務院批復了《西安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作為國家系統推進的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之一,西安被委以重任。為加快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工作,陜西省、西安市多次進行協調部署,國家、省、市三個層級列出工作清單,陜西創新實力蓄勢待發。
加快推動體制機制改革,陜西科技發展活力源源不斷釋放。2016年,陜西技術合同交易額同比實現了30%的快速增長,技術成果交易額突破800億元,穩居全國第四位。陜西激活科技潛能,以西安為代表的科技資源統籌和科技示范區帶動作用明顯。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四年間,世界見證了沿線各國在教育合作、科技交流、創新引領方面諸多的發展成就。古絲路上往來頻繁的使節,新絲路上繁忙的科技專家,跨越山海的陜西科技……智慧的薪火在絲路上代代相傳,創新融匯成璀璨絢爛的科技星河。陜西有底氣、有能力擎起“一帶一路”創新大旗,為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貢獻“陜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