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笑語盈門庭,富饒生活入畫屏。

3月的咸陽處處皆風景,放眼望去,一棟棟干凈整潔的村屋民居煥發新顏,一條條寬闊的公路在青山綠水間延伸,一個個富民產業拔地而起、一張張笑臉幸福洋溢……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朝氣蓬勃、風景正好。

去年以來,咸陽市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聚焦“兩確保、三提升、兩強化”,補短板、守底線,抓鞏固、促振興,全市上下一心為發展產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創文明鄉風不懈努力,一幅幅宜居、宜業、宜游的文明富美鄉村畫卷清晰呈現。

壯大產業,讓群眾錢袋子鼓起來

走進禮泉縣昭陵鎮肖東村,在投資2000萬元的車厘子產業示范園里,修剪樹枝的咔嚓聲、施肥機的轟鳴聲、除草農具的沙沙聲此起彼伏……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春耕圖景。

這一美麗畫卷,是肖東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陜西沃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按照“企業+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產業,增加群眾收入,提高村集體經濟,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給群眾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

“我們村除了車厘子產業,還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大棚,村上采取黨員帶頭強產業的方式,建成了占地600畝的設施農業大棚151座,其中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46座、單體拱棚105座,主要種植水果西紅柿、小乳瓜、甜瓜等蔬果。”肖東村黨支部副書記劉志恒說,去年產值12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80萬元,經營戶年收入10萬元以上。

肖東村發展產業鼓起群眾錢袋子的生動實踐,只是咸陽市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個縮影。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縮小‘三大差距’為主攻方向,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市委八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在促進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上取得新突破上明確了方向和要求。出臺了《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方案》《“千萬工程”示范村建設實施細則(試行)》等指導性文件。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全市上下凝心聚力,以“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目標,全面貫徹落實《關于推進陜西省特色現代農業重點產業鏈建設的行動方案(2023-2027年)》,推進全產業鏈建設走深走實,開展了8條產業鏈專題大調研,逐鏈條制定全產業鏈提升方案,推動特色產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

去年,咸陽市糧食、蘋果、蔬菜等8條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壯大,“鏈主”企業發展到100家以上,“鏈隊”企業發展到260家以上,新增國家級產業強鎮1個、省級產業強鎮2個,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區各1個,實現綜合產值1200億元以上。

經營主體訂單生產、托養托管直接帶動、經營主體吸納就業等聯農帶農模式全面推廣,咸陽市2024年新增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累計認定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近6000家、家庭農場5600余家。

“N”條“土特產”產業不斷做強,制定印發《全市鄉村特色增收致富產業發展工作指導意見》,成立了“土特產”富民增收產業發展專班,挖掘獨門種養、特色面點、老字號熟食、優質調味品、多樣手工藝等五大類48個鄉村特色產業,全力打造群眾增收致富新增長極。

在此基礎上,創建“特色產業專家工作站”146家,助力鄉村人才隊伍發展,以人才推進產業發展。全市180多名在職市級突出貢獻專家制定了幫扶計劃,建立基層聯系服務點,幫助基層解決困難,全市共建34個高素質農民培育教學班,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22233人。

提升人居環境,讓鄉村美起來

“村里的變化太大了,建起了文化廣場、新修排水管網,村道還進行了亮化和綠化、戶廁改造,現在的農村不比城里差。”旬邑縣土橋鎮胡同同村村民劉擁軍提起村里人居環境變化,臉上寫滿了幸福。

劉擁軍的幸福,得益于旬邑縣以“建設關中最美縣、打造宜居旬邑”為目標,開展“三清、兩拆、兩改、一轉變”整治行動,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栩栩如生的墻繪、干凈整潔的道路,院內院外綠意盎然……走進咸陽的村村落落,像胡同村這樣美麗宜居、和諧美好的鄉村新畫卷比比皆是。

“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強鄉村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努力推進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市委、市政府對建設美麗鄉村生態振興提出要求。

印發《咸陽市健全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強化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控、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污染防治設施建設運行管理、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推進農村“廁所革命”……一項項具體措施、一次次扎實行動,讓農村人居環境煥然一新。

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累計投入整治資金1.32億元,建成鎮級垃圾填埋場28座、轉運站11處、收集點7.6438萬處,無害化處置自然村占比95.3%。向各縣(市)下達改廁獎補資金8055萬元,全市新改建農村戶用衛生廁所34075座,累計改建64.93萬座,衛生廁所普及率87.91%。完成54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秸稈利用率97.52%。

同時,咸陽市持續鞏固“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以抓實控輟保學為重點,落實各級各類學生資助資金1.46億元,惠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23.3萬人次;落實家庭醫生慢性病簽約服務41251人,簽約率99.19%;建成農村供水保障項目11處,完成投資1.6億元,受益人口19.8萬人;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40戶、抗震改造1288戶;累計發放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7.73億元,保障了12.54萬名低保對象及5922名特困人員基本生活。

改革創新,讓鄉村治理強起來

“現在的村風越來越好,大家堅持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村上不再有過事大操大辦、互相攀比、鋪張浪費等現象。”武功縣武功鎮聶村村民崔海泉對文明鄉風贊不絕口。

崔海泉的喜悅,來自村里移風易俗改革的變化。聶村在武功縣率先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村黨支部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推動厚養薄葬、婚事新辦走向健康文明,樹立鄉村新風尚。聶村入選“全國鄉風文明建設典型案例”,被省農業農村廳評定為第三批全省鄉村治理示范村。目前,武功縣已打造移風易俗示范鎮2個,示范村36個,183個村規民約全覆蓋。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咸陽市全面推廣聶村移風易俗改革做法,壓實了縣鎮移風易俗主體責任,發揮“一約四會”作用,持續整治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培樹廣大群眾正確的婚喪嫁娶觀念,實現基層治理由“被動”向“自發”轉變。

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2024年創建省級“美麗鄉村 文明家園”示范點24個、市級示范點36個,全市2人榮登“中國好人”榜,7人榮登“陜西好人”榜,1843個行政村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充實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親敬老等新內容,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應用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等有效治理方式,深化“黨建引領、法融網格、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全市共劃分網格10970個,成立網格黨組織2761個,規范基層組織運行,全面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先后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19個,省級民主法治村53個。

同時,咸陽市穩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市區6家三級醫院與11家縣級醫院對口幫扶,行政村標準化衛生室達到全覆蓋。累計投資11.7億元,新建改擴建農村學校370所。建成鎮(街道)區養老服務中心25個、農村互助幸福院1293個,完成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2245戶。扎實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維修養護農村集中供水工程331處,完成30戶以上自然村(組)通硬化路94公里,建設鎮級、村級電商快遞服務網點101個和1016個,全市農村集中供水率、電力通達率、建制村客車通達率、網絡覆蓋率均達100%。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精準落實動態監測幫扶措施,全市累計識別納入監測對象2799戶9571人,幫扶政策落實率100%。

浩蕩東風今又起,田疇沃野繪新篇。當下,全市上下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創新機制、整合資源,示范引領、以點帶面,鉚足干勁、真抓實干,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畫卷添色增彩,著力打造富有咸陽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取得更大突破。(記者 劉計劃)

編輯:蘇睿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