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寶雞9月7日消息(記者陳鏘 侯凱奇 實習記者張雪妮)在陜西寶雞陳倉區,花椒、柴胡等土特產正形成規模產業,帶動農民增收。工業也在技改升級中提質增效。隨著生態改善和農旅融合,越來越多游客走進鄉村。一、二、三產業在這里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024陜西寶雞·陳倉九龍山生態半程馬拉松賽現場(央廣網發 陳倉區委宣傳部供圖)

林特產品催生大產業

初秋的陳倉區赤沙鎮,花椒樹遍布山野。在日均收購量超兩萬斤的花椒交易中心,負責人馬爾利正清點發往重慶等地的貨品!敖柚夹g培訓、電商直播等政府支持,花椒年交易量實現180余萬斤。”紅褐色椒粒流轉間,濃縮著一個山區鄉鎮的產業脈動。

花椒經由采摘后送入廠房,進入篩選流程(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

“90%以上群眾吃上了‘花椒飯’。”赤沙鎮人大主席楊振說出產業底牌。3.5萬畝椒園鋪展,400萬斤年產量筑起2.2億元產業鏈,農民65%收入源自花椒。這組數字背后,是當地花椒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的佐證。目前,全鎮建成2個萬畝示范園,防凍、煙熏坑等設施配套建設,實現科學化種植。

科技賦能貫穿全鏈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團隊指導技術,“椒林+跑山雞”立體種養模式在基地鋪開。“在堯化溝林下集體養殖示范園基礎上,今年新增三個養殖基地。”楊振說。

村民采摘成熟的花椒(央廣網發 陳倉區委宣傳部供圖)

“村上的花椒如今不愁賣,群眾一畝地能采摘干花椒100到150斤,一畝地能賺4000到6000塊錢。”姬家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朱新林算下一筆“花椒賬”。

連續四屆的花椒采摘大賽、花椒節引爆客流,“椒香”飄進直播間!拔覀儗⑼七M深加工產業園建設,開發花椒、精油、椒芽菜等產品,讓椒農深度參與并受益,做強花椒產業!睏钫裾f。

寶雞柴胡(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

另一張中藥材“名片”柴胡同樣可觀。陳倉區柴胡發展協會會長王居倉表示,陳倉區柴胡種植面積穩定在12.3萬畝,農戶種植收入穩定增加,技術日益精進。

步入縣功鎮的柴胡城,柴胡交易大廳、加工區、文化傳承區呈現眼前。王居倉說,該區域集種植、栽培、采收、加工、倉儲、銷售為于一體,年交易額3000萬元,輻射帶動寶雞柴胡產業年產值超8億元,帶動約上萬戶群眾增收。

近年來,陳倉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林業產業發展,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緊跟市場發展趨勢,按照“示范帶動、品牌引領、規模發展”的思路,探索形成了“林上可采摘、林下可種養、林中可休閑”的立體生態產業發展新模式,柴胡、花椒、中蜂等一大批優勢林業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全區現有花椒15.3萬畝,柴胡常年穩定在13萬畝,中蜂存欄2萬余箱,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5個,省級林業產業龍頭企業3個。2023年,林業產業年產值近20億元。

新智造激活工業動能

位于陳倉區科技工業園區的青島啤酒寶雞公司,流水線傳遞出有序律動。傳送帶上,一瓶瓶完成灌裝的啤酒瓶正接受檢測工人檢驗。作為陳倉區啤酒產業鏈鏈主,該企業生產的啤酒、風味飲料、健康飲品面向多地銷售,產值超7億元。

在持續做強啤酒主業的基礎上,該企業持續吸引上下游產業鏈聚集。當地政府引進配套企業奧瑞金制罐公司和雄峰印務包裝公司,帶動周邊玻璃制造、物流、勞務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

寶雞市育才玻璃制瓶有限公司生產線上,玻璃器皿正在生產(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

寶雞市育才玻璃制瓶有限公司(簡稱育才玻璃)生產線上,智能化生產設備和檢驗設備正在運行。高腳杯、啤酒杯、水杯等玻璃器皿被工人歸類后陳列。“隨著自動化設備替代舊式機械,生產效率顯著提升。”下屬企業輝騰駿達玻璃制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海軍說。

同時,該企業在高端產品研發上加大投入,高硼硅玻璃器皿等高端新品不斷拓展產品矩陣。270種款式廚用器皿不僅滿足國外企業代工需求,也成為國內市場的搶手貨。

“我們與雪花啤酒、青島啤酒、嘉士伯啤酒、黃河啤酒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趙海軍說。5條窯爐開足馬力生產,更多的“陳倉制造”被發往各地。

更難能可貴的是企業展現的民生溫度。公司集中安置205名殘疾人就近就業,成為陳倉區福利性就業的典范。40年堅守按時、按額發放工資原則,并保障節假福利與年終獎,為低收入群體提供工作機會。

“十四五”以來,陳倉區堅持“工業強區、實業興區”,高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鈦及鈦合金等“五群九鏈”積厚成勢。截至2024年底,九條產業鏈產值達454億元。

生態賦能農文旅融合發展

西鎮吳山景色(央廣網發 張雪妮 攝)

初秋,西鎮吳山千畝古柏林間林影搖曳。這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在今年索道建成后迎來新生機。

數據印證熱度。周內日均游客4000人次,周末躥升至5000人次。對當地居民而言,這絕不止于一句口號。景區工作人員99%由當地人擔任,山下特色商店將本地花椒等特產帶向四方。

節日活動更讓手工掛件等當地手工藝品站上“C位”。景區宣傳營銷負責人謝國鳳說,村民制作非遺手工掛件,土特產在景區推廣,游客來了能了解到吳山地域文化。景區外圍約50戶農家樂和民宿共同發展,生態資源由此轉化為實在收入,滋養著“西鎮”一方水土。

寶雞綠豐源農業園區(央廣網記者 張偉 攝)

農業園區亦可成為旅游景區。占地面積1350畝的寶雞綠豐源農業園區躋身國家3A級旅游景區后,主動求變。甜瓜、水果取代部分傳統蔬菜種植;新建的兒童樂園和水質清澈的游泳池面向游客開放。

園區生產負責人張中虎介紹:“我們流轉了四個村的土地,吸引了二百多位附近村民前來打工,加強與周邊學校、農業園區等交流,既解決留守老人就業,也讓研學學生感受了農業知識!比肆鲙砹爽F金流,高峰期日接待游客超5000人。

生態提升同樣賦能旅游。陳倉區縣功鎮翟家坡村的金陵河幸福河湖項目建成后,修復了水系,周邊的水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沿河步道、親水平臺與文化廣場一躍成為網紅打卡地。

“項目的修復,為村民和周邊群眾提供了一個清水樂園,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的雙贏。”翟家坡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馬曉飛感嘆。

據介紹,陳倉區堅持文旅商體融合發展,建成2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

如今在陳倉區,花椒林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依托,自動化的玻璃生產線正提高效率。發展中藥材和生態旅游,也增加了村民收入。多條產業鏈同步延伸,讓大家的日子更有了奔頭。

編輯:劉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