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陽光依舊奪目,順著山勢靜靜地照射在村居的宅院深處;院子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灰磚高墻、院院貫通。木雕門樓、磚雕影壁,置身其中,時間仿佛在此刻靜止。

古建古村,歷經歲月滄桑,文化底蘊豐厚(昔陽融媒供圖)

“村子里多數人都姓毛,‘毛家大院’由此而來。”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西南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毛永剛介紹說,毛氏民宅始建于清嘉慶年間,而今“老宅”變“金屋”“大院游”已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古建古村,歷經歲月滄桑,文化底蘊豐厚。把歷史與現實貫通起來,把保護傳承與時代發展結合起來,昔陽縣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人文歷史和名村效應等優勢,堅持“調活三產”思路不動搖,全力推動文旅產業全縣域、全鏈條、全要素高質量發展。

作為全市唯一的文旅賦能型縣城試點縣,2024年全縣吸引各地游客420萬人次,比去年增長14倍,對GDP增長貢獻率達71.7%。舊資源如何變成經濟發展的新支點?小縣城如何實現轉型發展大跨越?

盤活閑置資源 夯實發展基礎

60多年前,大寨村的村民用肩扛手抬、開山劈石的壯志,將七溝八梁一面坡變成豐收梯田,大寨村成為全國農業模范。如今,大寨村依舊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忙里忙外,喜迎八方游客。

早在2008年,大寨民居就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和山西省內的大多數縣域一樣,雖然有著豐富的文旅資源,但長期的煤炭依賴思維讓昔陽忽視了對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文旅產業一直難以突破起勢。同時,前期投入大,資金回報長也成為文旅產業發展的掣肘?如何突破?昔陽人一直在探索。

大寨鎮大寨村(昔陽融媒供圖)

“一期投資1600萬元,改造房屋118間,其中客房90間。”走進大寨鎮大寨村,依勢而建、錯落有致的窯洞多以二層建筑為主,街道兩側東西對峙,無院墻隔離。大寨民宿經營者范曉光介紹,加固修葺,無論是人力還是財力,投入都比較大。

怎樣破題?當地創新方式方法,由村集體將窯洞集中回收,通過“村—戶—企”三方合作的方式盤活利用,引導本土企業投資,將原閑置窯洞、瓦房升級改造,實現一院一特色、一屋一主題。

“這里既有古樸院落的韻味,又有山水鄉愁的悠閑,還有都市生活的品質。”雖是隆冬,來自陽泉的游客李曉紅依然帶著家人來到大寨:“一直被這份獨特的魅力吸引,心靈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

廢棄的廠房、空置的樓宇、閑置的院落……這些老舊閑置資源,曾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在城市的飛速發展中,它們逐漸成為繁華背后的“被遺忘者”。

堅持走內涵式發展路子,昔陽將盤活存量與培育增量、提升質量同步謀劃、一體推進,圍繞塑造“最美昔陽紅”文旅品牌,堅持花小錢、辦大事、少舉債原則,盤活了“紅大寨、老街區、舊廠礦、古村落、好山水、閑院落”等資源。

——南郝峪村立足毗鄰大寨4A級景區的優勢,積極盤活舊學校和集體閑置用房,建成“溪宿”精品民宿,被評為太行人家。

——石寨溝、水磨頭、三都、里沙瑤等村依托景區聯動優勢,盤活舊磨坊、供銷社以及閑置民居,分別打造了“半山瑤”“半山居”“山都”“柴火小院”等特色民宿,縣里通過舉辦民宿管家培訓班提升其服務技能。

——巴洲村借助城郊區位優勢,改造舊公園、廢水池,建設森林親子樂園、共享農場、中小學生勞動實踐基地、農業觀光園等,吸引2萬余人次游玩研學,200余人認領菜園,帶動村集體增收15萬元。

科學謀劃發展 尋求最優“增長”

昔陽縣“那年昔陽”特色民俗街區(簡稱“民俗街區”),同樣承載了厚重的歷史記憶。

隆冬時節,夜幕降臨,站在民俗街區,如同定格的照片,懷舊又親切,街兩旁的建筑保持著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模樣。

“那年昔陽”特色民俗街區(昔陽融媒供圖)

“你能想象嗎,這個只有600多米的街區,最高峰的時候容納了5.7萬余人。”

一樣的空間如何產生不一樣的價值?昔陽熟諳,個性化、品質化、多樣化的旅游消費需求,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豐富優質旅游產品供給。

2024年7月,縣政府引入外部專業力量注冊成立昔陽縣那年韶華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全權負責民俗街區的管理運營。

“從規劃設計到后續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統一運營,克服了以往商販自負盈虧的弊端,從而保障了商品的質量和游客的消費權益。”“身著傳統服飾的演員們為游客帶來了精彩的表演,如足足馬、迓鼓等,展示了昔陽縣豐富的民俗文化。”“圍繞周邊500公里半徑,開展線上線下推介,構建主流媒體、標識標牌、互聯網等相結合的立體矩陣,進行有效宣傳。”縣文旅局翟曉梅副局長一樁樁一件件地告訴筆者。

民俗街區營銷總監岳豪介紹,在這個冬天,這條特色民俗街區還打破了冬季旅游淡季的“魔咒”,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和推出優惠措施,以南方和北方民俗的碰撞來形成爆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覽。

此外,民俗街區提供了就業崗位,工作人員大多為土生土長的本地居民,他們熟悉當地的文化和歷史,在增加自身收入的同時,為游客提供了更加優質的服務;所使用的老物件都是從本地居民家里淘過來的,這一做法提高了還原度,讓工作人員有了更強的代入感,使工作和生活結合更加緊密。

這種獨特的管理模式和細致入微的服務,讓民俗街區成了游客心中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不僅是民俗街區,在昔陽,依托 13 條溝域產業廊帶,開發水磨頭漁鄉、南營稻香園等田園綜合體,發展觀光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利用680公里戶外越野步道,串聯 115 個村莊,打造戶外越野、徒步探險、水上運動等體育旅游產品,以賽事帶火鄉村游;推出“鐵姑娘、奮斗哥、昔陽陽”三個文創品牌,聯合平遙推光漆器打造文創產品,推出景區伴手禮;打造瑤灣中小學勞動實踐、北畝梅花鹿科普、石馬寺石窟文化研究、大寨紅色教育等研學基地,開展體驗式教學活動,打造“行走的課堂”。

求新、求變、求突破……昔陽逐步形成了結構合理、文化鮮明、產業突出的縣域文旅發展體系,讓已有的資源煥發出新的生機。

推進“千萬工程” 繪就振興圖景

舊輪胎花盆、飲料瓶景觀墻、啤酒瓶造型樹、墻面立體畫……走進昔陽縣沾尚鎮沾尚村瀟河源文化主題公園隨處可見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制成的各類“藝術品”“微景觀”。

瀟河源文化主題公園(昔陽融媒供圖)

曾幾何時,垃圾圍村、污水橫流是鄉村的真實寫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脫困”路在何方?

2024年3月5日,該縣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鄉村振興“頭腦風暴”會議。縣委書記黃亞平以《七型引領抓創建,城鄉融合促共富》為題,全面解讀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并明確了“七型引領、百村創建、業興人和、城鄉共富”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總體謀劃。

投入2000余萬元配備智能垃圾分類亭(房)、垃圾箱(桶)、清運車,推廣垃圾資源化處理,實現了垃圾治理源頭、過程、末端全過程管控;設立1080萬元資金,激發群眾自清自掃、廢舊利用、種花植綠,2500余處“最美庭院”“最美巷道”等遍布全縣;實施雨污分流、管網改造、道路硬化、河道治理等項目500余項,鄉村面貌大為改觀。

面向農村、扎根農村。昔陽以提升鄉村建設水平為手段,讓鄉村更加宜居宜業,通暢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

“隨著‘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村里的文旅產業發展越來越好。”沾尚鎮組宣委員王琪說。全域添花造景,建設339國道服務驛站,沿“瀟河路”新建垂釣園、共享柴火爐等農耕農作體驗設施,累計栽種各類花卉10萬余株,打造“花海沾尚”“花園鄉村”“藝術鄉村”越來越有模有樣。

在昔陽,沾尚鎮只是一個縮影,還有“文藝小鎮”李家莊鄉、“紅色記憶”皋落鎮、“非遺民俗”界都鄉、“古村風韻”趙壁鄉……自上而下,昔陽在吃透鄉村底子的基礎上,立足資源稟賦,一鎮一特色,不同主題,各有側重抓好鄉村建設、鄉村產業、鄉村治理三大重點,讓鄉村成為城里人的“詩與遠方”:華麗的銀飾叮當作響,多彩的裙擺飛舞甩動,隨處可見身著各式民族服飾、妝容精致的“阿哥阿妹”身影;燒肉拉面、酸菜抿圪斗、壓餅、燒餅等琳瑯滿目的地道美食,讓游客們大飽口福、贊不絕口。

在昔陽,農文旅融合的“新業態”激活了鄉村振興新活力,帶動2024年住宿餐飲業持續火爆,預計全年拉動三產同比增長5.4%。

未來,這一個個鄉村,有青山、有綠水、有美麗鄉愁,有期待、有奮斗,還有屬于各自鄉域版本的幸福煙火。(趙芳 田宏亮)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