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太原9月9日消息(記者張晉鵬 見習記者尹琳岑 實習記者侯靜波)新學期伊始,在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教室內,103名文物全科專業的學生正在上建筑測繪與制圖課。這些定向培養生,是近年來山西為破解基層文保人才短缺難題精心培育的“種子”。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53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全國總量的10.5%,位居全國首位。豐富的文化遺產也意味著巨大的保護壓力和管理挑戰。面對基層文保力量薄弱的現實,山西自2022年起啟動文物全科人才免費定向培養計劃,依托山西大學開展本科層次教育,學生畢業后直接返回生源縣區,扎根文保一線。

老師正在給學生介紹古建上的圖案(央廣網發 侯靜波 攝)

“山西的地上古建與地下遺存極其豐富,尤其早期木結構建筑占全國八成以上。”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講師袁怡雅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定向培養,讓這些從山西各地走出來的孩子,最終帶著專業知識回歸家鄉,助力當地文物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當千年古建成為課堂教學內容,歷史的存續得以與青春的脈搏同頻共振。這一專業設置的底氣,正源于山西豐厚的文物“家底”。學生們不僅修習考古、建筑、博物館學、科技保護等多元課程,更頻繁走出校門,奔赴一個個“鮮活”的文物現場——從陶寺遺址到晉祠圣母殿,從云岡石窟到平遙古城,他們用雙腳丈量歷史,用雙手觸摸文明。

文物全科生來自山西各地市(央廣網發 侯靜波 攝)

2024級學生解景淇清晰地記得上學期在臨汾市陶寺遺址博物館參觀時的震撼:“當那些陶器跳出PPT,真實呈現在眼前,那種跨越數千年的對話,令人心潮澎湃。”同級的曾金熙則對古建筑中精巧的斗拱結構情有獨鐘,還曾撰文探討其形制與流變:“我希望在新學期進一步廣泛閱讀文獻、提升專業素養,未來成為一名合格的基層文保人,用所學回報家鄉。”

在新學期的開端,袁怡雅對同學們也寄予厚望:“希望大家能以責任和熱愛推動學習,為將來的文保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