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晉中信息學院“淬力同行”鄉村振興促進團晉中市太谷區陽邑鄉、小白鄉、范村鎮等地開展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青年學子們在歷史文脈中探尋根基,在產業實踐中感受活力,在入戶陪伴中傳遞溫暖,讓青春在基層淬煉成長,全方位解鎖鄉村振興的密碼。

鄉韻厚土間,解碼振興密碼

“每顆豆子都藏著土地的記憶。”在陽邑村三農論壇會址的展覽室里,一幅由各色豆粒拼綴而成的糧食作物地圖,讓志愿者們駐足良久。地圖上,北國小麥、南疆水稻、山區茶叢、平原棉田等作物分布清晰可見,每一粒豆子都凝結著農人對土地的深情。“這不僅是一幅地圖,更是糧食安全的生動教材。”團隊成員王同學說,通過這幅作品,大家對鄉村振興戰略中“保障糧食安全”的內涵有了更鮮活地理解。

隨后,團隊走進杜潤生故居。斑駁的墻壁上,“鞠躬盡瘁”四字牌匾格外醒目。講解員介紹,這位農村改革的重要推動者一生致力于探索農村發展道路,從推動土地承包責任制破冰,到擘畫農村現代化藍圖,其手稿、藏書等史料靜靜陳列在玻璃展柜中。“泛黃的紙頁里,是改革者的赤子之心。”志愿者們輕撫展柜,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既要扎根歷史汲取養分,更要緊跟時代開拓創新。

促進團成員參觀三農論壇(李奧兵 攝)

“采摘要挑顏色勻凈、表皮無磕碰的,這樣才能保證品質。”在東爐村的番茄大棚里,村民李阿姨一邊示范采摘技巧,一邊向志愿者們講解。藤蔓間,飽滿的番茄如紅寶石般綴滿枝頭,志愿者們學著捏住果蒂輕轉,不一會兒便收獲滿滿,卻也直呼“看似簡單,實則不易”。

東爐村的番茄產業已形成完整鏈條:從大棚種植、分揀包裝到冷鏈運輸,環節緊密銜接。據介紹,這里的番茄畝產可達2萬斤,以每斤3元的價格遠銷廣東、云南、陜西等地。“一年下來,光種番茄就能收入6萬元,供娃讀書、翻新房子都靠它。”正在分揀番茄的村民笑著說。看著滿載“東爐鮮品”的冷鏈車駛向遠方,志愿者們真切感受到產業興旺給鄉村帶來的活力。

志愿者在分揀西紅柿(李奧兵 攝)

“豆類纏棗根能肥田,玉米伴生能固土,這是老祖宗的共生智慧。”在小白鄉萬畝棗林里,白發老農蹲在豆苗旁,向志愿者們講解生態種植的門道。老人一邊調配苦參堿生物農藥,一邊念叨:“種地得守著綠色底線,再加上科技,才能長出好果子。”

志愿者在觀察葡萄種植情況(李奧兵 攝)

小白鄉的“農旅融合”實踐讓志愿者們眼前一亮:葡萄藤下晶瑩欲滴的果粒、棗林間藏著的蟠棗與壺瓶棗、百香果散發的清香、月季花海與黑花生田相映成趣……觀光車穿梭其間,構成一幅傳統農業與鄉村旅游交織的新圖景。“這里不僅種出了好果子,更走出了新路子。”團隊成員說,一天調研下來,褲腳沾泥、衣衫浸汗,卻更懂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深意。

鄉野歲月里,用陪伴傳遞溫暖

在范村鎮,17名志愿者通過入戶探訪12戶村民、8小時深度交流及30余項務實幫扶,將溫暖注入鄉野日常。

“吱呀”一聲,岳二青爺爺家那扇褪色30余年的木門被輕輕叩開。74歲的岳爺爺正坐在竹椅上打盹,見是志愿者,他顫巍巍起身招呼進屋。屋內,72歲的老伴正收拾著用了幾十年的老式灶臺,老兩口守著幾畝耕地,子女在30公里外的縣城打拼,年均返鄉不足5次。因雙雙患有高血壓、關節炎等慢性病,兩人每天要服用多種藥物,日常頭疼腦熱時便相互照應著喂藥。

聽著老人講述過往,志愿者們放下記錄本,用1個多小時擦凈墻角積灰、歸置院中雜物。原本略顯凌亂的屋子漸漸亮堂起來,陽光透過窗欞,在锃亮的桌角跳躍。“看著你們,就像孩子們回家了。”離別時,岳爺爺拄著拐杖送了100余米,反復念叨著“好久沒這么熱鬧了,下次一定來”。

志愿者為五保戶老人岳二青打掃房間(李奧兵 攝)

范爺爺的脊背像被秋風壓彎的稻穗,每走一步都要扶著墻根緩緩挪動。志愿者跟著他進院時,只見屋內堆著12捆整齊的塑料瓶,一張用了多年的木板床、一個掉漆的老式木箱便是全部家當。“19歲就成這樣了,疼得厲害就嚼片止痛片,熬熬就過去了。”老人枯瘦的手摩挲著膝蓋,聲音沙啞卻平靜。

志愿者幫忙鋪床單時,發現枕套上縫著藍、灰、碎花等不同顏色的補丁,針腳密如小米粒。“這還是我老媽幫我縫的,丑是丑,暖和。”范爺爺笑起來,眼角皺紋堆成溝壑,眼里卻亮著光。這股執拗的認真,讓志愿者們紅了眼眶。

志愿者在給范爺爺鋪床單(李奧兵 攝)

“爺爺奶奶,那邊的古建筑叫什么呀?”志愿者的詢問打破村口寧靜。坐在老槐樹下的老人指著遠處青瓦飛檐:“那是圓智寺,始建于唐代,墻根的青苔長了幾十年,里頭的老鐘重300余斤,敲響時方圓2公里都能聽見。”

老人們講起寺里的28尊石雕、門前那棵樹齡超數百年的古柏,話語樸實卻透著對土地的深情。此次入戶調研覆蓋全村6個村民小組,收集有效信息53條,沒有預設環節,只是老槐樹下的日常閑聊,卻在樸實話語、會心點頭與眼神互動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志愿者們陪老人聊天(李奧兵 攝)

離別時,老人硬塞的自家種的水果、身后“下次再來”的呼喊,讓志愿者們懂得:溫暖從不是驚天動地的誓言,而是調電視時多問的那句“清楚了嗎”,是掃完院子后陪他們坐在門檻上,把春種秋收的瑣事再嘮一遍。這些沾著煙火氣的瑣碎,才是鄉野間最動人的回響,也讓青年學子在實踐中深刻理解了鄉村振興不僅是物質幫扶,更需精神陪伴的深層意義。(李奧兵)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