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上海1月6日消息(記者唐奇云)今年是遵義會議召開90周年,也是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首演60周年。1月4日晚,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攜上音師生團隊,由作曲指揮系教授張國勇執(zhí)棒貴陽交響樂團、貴州省文聯(lián)山韻合唱團在貴陽大劇院獻演《長征組歌》紅色經(jīng)典音樂會。該作品描摹了中央紅軍從江西到陜北的長征路,是一部革命音樂史詩,也是一幅民間音樂畫卷。
廖昌永表示:“上音師生在傳承《長征組歌》的過程中賡續(xù)紅色血脈,學習長征精神,也學習老一輩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這部誕生了60年的紅色經(jīng)典,如今依然激勵著我們斗志昂揚、砥礪前行。”
《長征組歌》紅色經(jīng)典音樂會在貴陽獻演(央廣網(wǎng)發(fā) 受訪者供圖)
滬黔合作,傳承紅色文化基因
此次音樂會以作曲家呂其明的《紅旗頌》開場,隨后上演上海音樂學院新時代版《長征組歌》。2020年,上海音樂學院推出新時代版《長征組歌》,傳承經(jīng)典的同時,在服裝設計、舞美設計、多媒體制作方面有諸多創(chuàng)新呈現(xiàn)。
在貴陽的演出中,廖昌永擔任藝術總監(jiān)和總導演。李秀英、湯曉風、邢立元、陳京蔚、劉雯雯、陳家坡、王山、張功浩、劉辰旭、沈貝怡、陳泓璇、錢蕊、陳子文等上音師生組成精銳力量獻演。演出尾聲,廖昌永還攜眾演員登臺演唱《燈火里的中國》,帶觀眾從歷史回到現(xiàn)實,珍視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張國勇表示:“在遵義會議90周年之際,上海音樂學院和貴州當?shù)厮囆g團體的合作,格外有意義。《長征組歌》的作曲、作詞都是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年代,他們的創(chuàng)作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作品沒有非常復雜的技巧,樸實無華地傳遞著真摯情感。藝術唯有真才有美,這是它60年長演不衰、依然能打動今天的年輕人的原因。”
向長征精神致敬,向民族文化致敬
《長征組歌》選用了江西、貴州、云南、四川、青海、河北、陜北、山西、湖南等不同地方的民族民間曲調(diào),它將西洋樂隊與中國民族打擊樂器以及板胡、二胡、琵琶、竹笛、嗩吶等中國民族樂器融合起來,是一部真正的民族音樂史詩。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副教授邢立元說:“60年前,《長征組歌》的創(chuàng)作,將民族樂器和管弦樂團、合唱融合在一起,如此和諧,如此酣暢淋漓,非常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也經(jīng)得起時代的考驗。”
在邢立元看來,每一次排練和演奏《長征組歌》不僅是對長征精神的致敬,也是對中國多元民族音樂風格的致敬。“如今,這些曲調(diào)依然能打動我們內(nèi)心最柔軟的情感,也希望‘長征精神’可以激發(fā)我們今天對藝術不懈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
第三曲《遵義會議放光輝》借鑒了苗族山歌的藝術形式,使二重唱有了山歌的特點,前奏部分中,還使用了竹笛和琵琶等民族樂器。笛聲一響,風景秀麗的苗嶺早晨便呈現(xiàn)了出來,音樂也就有了畫面感。
“原生態(tài)苗歌唱法的運用,讓《遵義會議放光輝》這首曲子更加生動、親切。”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博士研究生王山說,“我的老師方瓊參加了上音新時代版《長征組歌》的首演,這次我登臺演唱同一首作品,是一種傳承和接力。除了貴州苗歌,作品還融入了江西采茶戲、貴州苗歌、陜北民歌、湖南民歌等音樂元素,民族風格濃厚,希望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演繹,向那一代年輕人致敬。”
與年輕人產(chǎn)生跨越時代的共鳴
上海音樂學院新時代版《長征組歌》曾赴長三角地區(qū)和長征延線城市巡演,師生沿襲革命先輩的步伐,一路走、一路歌、一路學。1月5日,上海音樂學院師生還集體前往遵義會議會址參觀,在一堂“行走的思政課”中,重溫歷史,再次出發(fā),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在廖昌永看來,要唱好《長征組歌》,必須懂得作品背后的故事、內(nèi)涵和底蘊。《告別》《突破封鎖線》《遵義會議放光輝》《飛躍大渡河》《過雪山草地》……每一個唱段的時代背景究竟是怎樣的?只有當年輕人聽懂并理解了,所呈現(xiàn)出來的音樂作品才是靈動的,帶著情感和溫度,才能真正打動人。
“廖昌永和其他老師不斷為我們深入淺出地講解作品背后的歷史和故事,讓我們一步步靠近這部經(jīng)典,靠近那段歷史。”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青年教師陳家坡說道。從2020年至2025年,陳家坡參演了上音新時代版《長征組歌》在上海、常熟、延安等地的演出,他說:“我們一路走、一路歌、一路學,傳承和傳播著這部作品,在演出現(xiàn)場,我們也看到觀眾席里有許多年輕的身影,他們被這部作品、這段歷史打動,產(chǎn)生跨越時空的共鳴和回響。”
關注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