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2月30日消息(記者楊靜 林馥榆)由上海博物館主辦的“歐亞衢地:貴霜王朝的信仰與藝術”特展于昨天(29日)對公眾開放。作為上海博物館今年的收官之展,本次展覽分為“帝王與權力”、“信仰與文化”、“經濟與生活”三部分,將展出三十余件貴霜王朝的錢幣、雕塑、配飾等珍貴文物,表現處于絲綢之路“通衢之地”的貴霜王朝所獨具的特點,即鮮明與多元的文化藝術,進而揭示出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文化精神——開放與包容。

禮拜佛陀浮雕
公元一世紀初,貴霜王朝興起,國家極盛時期的版圖包括了中亞和南亞的部分地區。貴霜的統治對這些地區的政治、經濟、宗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地處古代絲綢之路道路網的樞紐位置,疆域的統一和政治的穩定使貴霜成為漢朝與安息、羅馬和印度之間交流往來的重要保障。同時,貴霜對周邊多種文化和信仰的包容,不僅豐富了早期東西文化交流的內容,而且也造就了自身特點鮮明的貴霜文化。
帝王與權力
錢幣有時是國家政府公信力的象征,通常來說,為了百姓日常使用的方便,錢幣制作會盡可能地在主要內容上減少變化,以保持錢幣的統一性。隨著貴霜王朝勢力的擴張,錢幣圖像上也表現出對周邊地域各種信仰的包容與接納。貴霜王朝的“威瑪?伽德菲塞斯銅幣”中間是國王的站立像,他頭戴貴霜式的圓頂皇冠,身穿伊朗式長袍。錢幣背面中心位置是印度教的濕婆神和公牛。從此王開始,貴霜在錢幣上創新出所謂“貴霜式”風格,錢幣充分融合了希臘、伊朗和印度的宗教文化特征。

木雕連體雙鳥紋飾構件
信仰與文化
貴霜王朝時期,對于亞歷山大東征后留下的種種希臘羅馬藝術,對來自西邊的伊朗高原上的瑣羅亞斯德教、東南邊印度半島的印度教和佛教,都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包容態度,這極大豐富了貴霜時期的藝術表達方式。展覽中的“豐收女神坐像”是希臘藝術中常用到的素材,女神衣裙紋線流暢優美,右手上舉,左手于膝頭持握豐饒角(Cornucopia),表情慈祥。從此件雕塑中,可以看出希臘藝術在貴霜地區的深入影響。另一件展品“禮拜佛陀建筑構件”上的浮雕描述了菩薩、供養人共同聆聽釋迦牟尼說講佛法的場景,象征希臘建筑雕塑的科林斯柱頭與講經說法場景協調于一處。
經濟與生活
憑借強大的國力,貴霜王朝不僅對周邊地區產生一定的文化影響,而且在經濟上產生了更為深入的影響。中亞地區最具特色的本土藝術就是建筑裝飾。當貴霜人成為這一地域的統治者之后,他們融合其它藝術形式并盡情發揮,將建筑裝飾藝術也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在展品“木雕人獸飾板”中刻畫的有翼神獸是虛構的神話動物,大象也不可能出現于古代和田地區,這兩種動物形象的同時出現說明了古代和田人與外部世界的溝通交流。
在隨身配飾方面,他們喜歡佩戴用黃金做成的飾物,隨身攜帶各種材質的印押。印押是商業文化的標志,有趣的是,此次展出的“銅制四面體人物印押”上,四面人物形象各不相同,而共同之處是都表現出人物行走時的動感姿態。“石制宴飲調色板”則展現一幅生動的貴族宴飲圖,記錄了貴霜王朝經濟貿易繁榮昌盛的景象。
“絲綢之路”作為古代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干線,不僅促進了歐亞各國與中國的經貿往來,還是不同文化之間交流互融的橋梁。本次展覽以公元1至4世紀的古代貴霜王朝為窗口,以充滿異質文化特征的文物做展示,生動再現了“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的歷史場景,使觀眾從中領略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活成果。
編輯:
韓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