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說明:最后一晚店內顧客
大眾書局福州路店于今天正式關門歇業了。晚上21時,店長、員工與最后一位客人告別完,鎖上了大門,也意味著上海暫時告別了24小時書店。
電子化閱讀的時代,紙質讀物與實體書店的存廢與發展一直是熱議的話題。從2005年開業,到2012年轉型做24小時書店,大眾書局在福州路呆了12年,如今因租約到期要離開了。

圖片說明:店內是老上海風格
石庫門的裝潢風格、良友海報、灰色墻面布置、仿煤油燈的暖色調燈光,讓這所書店更像一間小型藝術館。自2005年入滬至今,大眾書局已在上海先后開設了9家門店,是目前進入上海圖書市場門店最多、影響力最大的省外品牌連鎖書店。而位于福州路的這家,作為大眾書局進軍上海市場的首批門店之一,主打24小時營業,已接待讀者上百萬人次。得知書店要關門,這一周來不少讀者自發來買書、合影留念。記者為你記錄了福州路店歇業倒計時一周的前前后后,為你講述讀者、員工與書店的24小時“奇妙夜”。
倒計時7天 致讀者信引發軒然大波
12月19日,福州路大眾書局門口的“致讀者會員的公開信”讓大家停下了腳步,上面寫道:“感恩六年風雨共讀,這家全年24小時無休的書店,要打個盹了。因租約到期,我們的營業時間截止為2017年12月25日21:00,隨后將與各位作別,擇機另尋新址。”
消息一出,在讀者群和媒體中引起軒然大波,滬上唯一一家24小時書店要關門了?為什么?之后還會有24小時書店嗎?

圖片說明:店內讀者
記者了解到,福州路大眾書局運營狀況良好,關門是因為租約到期。雖然24小時營業成本比2012年之前翻了1/3,但大眾書局把1樓和3樓都轉租給了其他機構,而原本租出去的咖啡吧收回自營,這些收入都補貼了晚上的運營成本。在大眾書局24小時第一天,營業額為1.5萬多元,此后幾年間,通過夜間安排文化沙龍等活動吸引人流,夜間前來消費飲品、購買書籍的讀者也組成了重要的客戶群體,所以六年來書店并未出現虧損,基本持平,達到保本狀態。
而大眾書局所在的八仙商務樓位于人民廣場核心商圈,如今的租金已不可同日而語了。租約到期,在與業主多方交涉無果的情況下,只好搬離。目前,大眾書局工作人員已對庫存進行歸整,打包搬去即將開張的閔行新店。據了解,新店不做24小時書店用途。
但是,大眾書局還是想做24小時書店的。“只是選址要有諸多考量,要沿街的獨立書店、房租合適、地段合適、物業、藏書等各方條件達標才行,因此還在考察和尋找中。”書店工作人員透露。
倒計時3天 讀者組團來合影留念

圖片說明:讀者自發前來合影
在12月23日中午,一群讀者呼啦啦地來到了書店門口,拗造型、擺剪刀手,紀錄下福州路店最后三天的樣子。來的人白領居多,店內負責人告訴記者,因位于市中心位置,很多白領工作完,會選擇晚上來夜讀一會;或拿著書單下班后急匆匆趕來買上一批書;也有因為加班而沒有趕上末班公交地鐵,索性在書店度過漫長夜晚的。
“南京東路福州路的商店大都在晚上10點關門,出來后又不想回家的人不少,他們希望能夠有一個落腳的地方。”店內工作人員解釋。
除了白領,這里因靠近上海火車站、臨近地鐵站,很多游客會選擇在這里度過上海的最后一晚,看看書、休息、去趕早班火車。
記者在店內碰到一位戴著眼鏡、穿紅色羽絨服的老爺爺。他買了《徒步旅行耶路撒冷》。喜歡旅行和攝影的他,在報紙上看到書店要關門的消息,特意坐了很遠的地鐵過來買書,他說,扉頁上要寫購于福州路大眾書局,這是有紀念意義的,因為以后再不會有了。
會員卡可在大眾書局門店通用,但現場還是有不少會員擔心:“其他書店圖書的品種和這里一樣嗎?實體店關門了會不會考慮開一家福州路大眾書局的網上微店?”據悉,大眾書局的幾家門店定位各不相同。福州路店以售文學類圖書為主、樂城店是一家女性主題書店、美羅城店是一家電影主題書店。因而福州路店豐富的文學藏書吸引了一批忠實的文學青年光顧。
倒計時2天 來夜讀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午夜的上海大半人已經睡去,記者來到福州路大眾書局,在告別之前體驗24小時書店的夜晚。
晚上十點過后,書店里坐了21個人,他們身份各異,有學生,有白領,有老人,還有流浪漢。有人打開電腦工作,有人在玩手機,有人拿本書在閱讀,也有人趴在桌上睡覺。大部分人一看就是熟客,會很自然會走到吧臺去接熱水,也知道哪個位置后面有插座可以充電。
一位老爺爺在書店看《戰天京》,十二點過后開始打瞌睡,然后趴在桌子上睡著了。
小姑娘文文把書、氣泡水、花鋪滿桌子,開始塞著耳機看書。人大法律系研究生畢業的她海外留學兩年為愛回國,回來沒多久卻遭遇了分手。來上海一個月的她,在一家律所做合伙人,想離開這片傷心地,正在準備美國博士申請。白天律所上班,晚上常常通宵看書,這一個月來頻繁來到書店已經和夜讀同伴、流浪漢混熟,學習之余大家會推薦減壓書籍給她放松。“聊天、看書是最好的減壓方式,所以之后書店關門有些可惜,這些萍水相逢但又能打趣聊天的朋友,大概也見不到了。”
同桌的周周是旁邊來福士廣場的保安,下了晚班經常過來呆一夜。來自浙江的他,有親人參加過抗戰,因此格外喜歡看那段歷史故事。今晚他正在看余世存的《非常道》,看著看著總忍不住小聲的給大家講那段崢嶸歲月。
流浪漢小北每次都和文文坐在一桌看書,他喜歡看法律書所以也經常向文文請教,還喜歡看日本文學。他每晚都來書店,之后書店歇業,只好再另找過夜地。“我挺喜歡看書的,這里又能過夜又能看書,是我的福地。之后只能白天抽時間去書店看書了。”他說。
24小時書店運營以來,除了讀者,還吸引了不少流浪漢,此前書店在一次大清理中,在各個書柜后面、廁所頂上翻出不少流浪者的背包。書店為此也出臺過夜間“準入制”的規定,這條頗具爭議的規定去年取消了。書店方面說:“既然要開24小時書店,就要有應對一切局面的準備,不應該設置門檻。對于流浪漢和‘蹭睡者’,我們會善意提醒,希望他們在店內的休憩不要影響其他讀者。”漸漸,讀者與書店的默契也形成了,一些身著破爛的流浪漢在夜間要進入書店,會主動將衣服、袋子放在門口,以一種較為體面的方式走進店內。
凌晨兩點,21位讀者有一半已經睡著了,剩下一半看書、工作,在這個夜晚,在這座城市,一家24小時書店,守候著不眠的人們。
倒計時1天 與最后一位讀者好好道別
12月25日大眾書局福州路店的最后一天。很多客人堅持到關門的最后一刻才戀戀不舍離開。
對于上海這樣一所文化大都市來說,如果沒有24小時書店肯定是個缺憾,但真正做好并不容易,尤其是夜晚營業,對于服務內容、員工素質等各方面要求都高。
實際上,大眾書局并非嘗試通宵營業的第一家書店。在上海,最早建國西路上的席殊書店、浦東的思考樂書局都嘗試過通宵營業,但是均因客源嚴重不足,難以負擔夜晚開店的成本而取消。
去年4月份位于宜山路的上海博庫書城嘗試24小時營業,也只堅持了三個月就停了。
店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堅守了六年,深感大眾書局老總繆炳文的不易,之后福州路再也找不到大眾書局了。“2002年我還沒有進入圖書行業,第一本書就是在思考樂書局(大眾書局福州路店前身)買的,與這家店頗有緣分。如今要走了,很舍不得。”
開店時的理想主義,關門時的無奈,都凝刻在了這倒計時的最后一天。這些年來,國家一直在加大對實體書店的扶持力度,上海24小時書店未來的路將何去何從,仍值得我們共同去思考。
編輯:
林馥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