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7月19日消息(記者鄭曉蔚 實習生李婷)馬伯庸作品改編的電影《長安的荔枝》近日上映,7月18日,敦煌當代美術館2025年度展覽“登臨出世界”正式啟幕,由馬伯庸撰文、魯大東篆刻的作品《慶州白塔詠》與20余件珍貴文物、20余位當代創作者的佳作共同亮相滬上,匯聚觀眾目光。

這場以“塔”為核心線索的專題展覽,匯集跨越1500余年的歷史文物與當代創作者的多元回應,在絲綢之路的文化沃土上,搭建起一座連接歷史與當下、傳統與創新的精神之塔。展覽將持續至2026年3月20日,為觀眾呈現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古今對話:文學與藝術共筑“塔”之意象

本次展覽以“空間、儀式、文學”三重維度為框架,系統梳理“塔”作為空間結構與精神象征的雙重文化內涵,設置“浮圖、塔林、天宮、地宮、世界之軸”五大章節,引導觀眾循著“塔”的意象軌跡,在歷史遺存與當代創作的碰撞中,感受文化傳承的生生不息。

作為扎根敦煌的文化盛事,展覽深度融入絲綢之路的歷史基因。策展團隊沿絲路文明脈絡,匯聚甘肅省博物館、敦煌市博物館等機構的珍貴藏品。展廳內,自東漢至元代的車馬儀仗器、石造像塔、經卷、金銀器等珍貴文物靜靜陳列,共同勾勒出“塔”在歷史長河中的形態演變。

林舒攝影作品《塔》(央廣網實習生 李婷 攝)

當代創作者們則以多元藝術語言回應這一古老意象。作家馬伯庸專為展覽創作《慶州白塔詠》,并攜手書法家魯大東以篆刻形式將詩作鐫刻于石印之上。作品靈感源自家鄉赤峰的慶州白塔,通過文字與書法的交融,喚醒古塔承載的時空記憶,成為文學與傳統藝術對話的生動注腳。

“這60多個造像都是我親手制作,主要靈感來源是敦煌莫高窟”,針織藝術家侯雨岑的裝置作品《網中千相》尤為引人注目。她以金屬纏繞編織而成的復雜結構,既呼應了敦煌壁畫中精巧的紋樣美學,又隱喻了絲綢之路沿線人與人、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微妙連接,在金屬的張力中呈現個體與群體、傳統與現代的共生關系。

科技賦能:數字技術拓展觀展新體驗

在傳承文化內核的同時,展覽積極擁抱科技力量,為古老文明注入現代活力。多媒體藝術團隊Funes以《登臨送目》為題,將大量唐代佛塔珍貴的高空視角數據轉化為觀展體驗,讓如今因保護文物、無法親身登塔的觀眾也能“登高遠望”,一瞰塔周的山水格局。

周真如創作的裝置藝術(央廣網實習生 李婷 攝)

展覽尾聲,藝術家于朕的《尋·窟》借助AI數字擬真與混合現實技術,在沉浸劇場中重構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古剎遺跡的歷史風貌。觀眾步入空間后,便能在虛實交織的場景中穿梭于千年石窟之間,感受“世界之軸”向數字維度的延伸。

這一設計既讓“塔”的意象突破物理邊界,更讓觀眾在元宇宙沉浸體驗中,完成從歷史回望到未來展望的精神躍遷,親身實踐“登臨”與“出世界”的深層寓意。

館長杜晨艷表示:“敦煌當代美術館此次與甘肅省博物館聯袂主辦展覽,是加深與文博機構合作的重要里程碑。”“登臨出世界”以文物為基、以藝術為橋、以科技為翼,讓觀眾在登臨之間,既照見文明的深遠脈絡,也丈量自身與世界的精神距離,為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開辟了新路徑。

編輯:何智康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